逆清1845_第173章 三大政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3章 三大政策 (第1/2页)

    随着赵源宣布自立为汉王,原广州将军府也被迅速进行了一番改造,变成了目前的汉王宫,原两广总督衙门则改为了参政院,原巡抚衙门改为了监察院,至于枢密院则布置在汉王宫不远处的一处院落,将那面的房子全部打通,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相对庞大的行政区,成为了当下汉王府核心机密地带。

    由于新政权正式确定,现如今的汉王府比起当初刚刚打下广州时还要繁忙,尤其马上要接手广东地方各府行政机构,所需要的人员大为紧缺,为了搜罗更多的人才,赵源决定在八月份再举行一次恩科,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更多的地方基础人才。

    至于各府各县的长官,一方面由原复汉军体系下的人才进行充任,另一方面就采取了极为简单的模式,那就是考察制,只要具备足够的地方执政经验,且愿意向汉王府表示效忠之人,都可以进入考察流程,在考察通过后可以担任代理地方政务。

    当然,赵源目前也是在摸索和实践这些制度的可行性,他没有盲目照搬后世那一套,对于明清旧制也是选择性地进行继承,从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制度。

    在汉王府会议上,赵源针对占领广东各府后提出了三大政策,一是巩固基础,充实地方政权;二是减租减息,推行流民安置;三是保护工商,确保治安环境。

    首先,巩固基础很好理解,赵源并不希望囫囵拿下一个地盘就完事,他宁愿打得慢一些,也要将控制下来的底盘消化好,尤其要从一开始就充实地方政权的力量,绝不允许还有效忠满清的势力存在,尤其是那些地方团练更要彻底禁绝。

    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彻底团结广东各府的士绅势力,将那些不愿意效忠的士绅彻底消灭掉,而这就需要内务调查司的全面配合,好在之前内务调查司在清理广州反对势力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完成这一目标并不困难。

    至于第二大政策就相对比较复杂,赵源决定在广东大规模推行减租减息令,他并不愿意跟广东的地主士绅彻底撕破脸,但是不得不考虑一点,那就是广东百姓的生活已经到了一个极为贫困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极为危险,就像这一次赵源起兵后,广东无数百姓纷纷响应反清,便与这一点的关系极为密切。

    根据赵源的了解,现如今的大清在人口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耕地面积却相对问题,人地矛盾也进一步加剧了地租剥削,即便是在相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百姓的地租负担也极为沉重,尤其在江苏、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等省盛行的永佃制度,就让当地的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的永佃制度,其实就是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的分离,通常前者称之为田骨,后者称之为田皮,该制度下地主通常只能收租完粮,而不能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前提是不能影响道地主收租。

    严格来说,这一制度有它自身的先进性,但是在这个时代里,佃户想要真正‘永佃’却并不容易,通常需要交纳所谓‘顶手钱’给地主,才能在名义上将田皮传给子孙,且一旦佃户不能按时交纳租金,土地就可能会被转租出去,而佃户交纳的‘顶手钱’就会被地主无理剥夺。

    除了‘顶手钱’以外,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博弈极不平衡,以致于在清代出现了一个名词,即‘百种千租’,意思就是以一百斤种子播种的田,要收一千斤的租谷。

    由于广东地少人多,佃众田稀,以致于佃田供不应求,佃户们为了活下去,只能不顾一切答应地主苛刻的条件,像广东很多地方大多是百种千租,随后就增加到百种二千租,意味着原本地租从四成五成,几乎涨到了六成甚至是七成,甚至有些个别的地方,田租占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

    在佃租的问题上,恶劣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容许佃农与地主讨价还价,因为大部分地方十之八九都是租田,普通小地主和富农已经只剩下了极少数。

    以上这些还只是地租本身带来的压迫,除此以外还有外部环境导致的恶化,像鸦片战争过后,华夏国内银、钱比率发生变化,也就是银价大涨,而交纳税收又要以货币支付,导致许多地主强迫佃农交纳货币地租,减少实物地租,而实物兑换货币又会出现折价问题,等于在佃户的身上又狠狠插了一刀。

    “百姓苦,农民苦,佃户尤其苦。”

    赵源望着一众汉王府高层,声音中透露出些许的感慨,他沉声道:“如果我们继续延续伪清的政策,那么我们跟伪清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认为,眼下大规模农业改革虽然时机尚未成熟,但是急切间必须要减轻佃户的负担。”

    “根据目前的情况,咱们原则上要求全粤减租至四成,承认之前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