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潜行_第九十六章 持续扩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持续扩张 (第2/3页)

仿河口小学,这些商人子弟并非全是男孩,女孩也不少。

    老师却没增加,但没有加大他们的工作量,毕竟要学工农先学简体,这是没得商量的。

    有些人不屑,非要用繁体记笔记,还用毛笔。

    学校也不禁止,没过几天这些人就放弃了,跟不上啊!

    毕竟在教工农知识时,每节课的知识量十分恐怖,且晦涩难懂,不记好笔记回去复习,第二天就完全听不懂老师说的是啥了。

    也有想看别人笔记的,但这东西,每个人记录的方式都不同,不是看不懂,就是发现对方跟自己半斤八两,更要命的是,工农学科要施行分班制,有甲、乙、丙三班,每班三十人,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也有不同,甲班最优,不仅学杂费全免,还有补助金提供他们尝试科研,工科能免费获取材料,打造自己的小机械,农科则免费分得一块试验田。

    乙班是半价,丙班是全价。

    这就算了,甲班不仅能吃上老师的小灶,还可以到作坊里参观,亲眼见证河口的工业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如此一来,甲班自然是学生要挤破脑袋都想转进去的地方。

    虽然分班考是期末,也就是第二年才开始。

    但这个告示出来后,无形中,限制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好像人人都成为了竞争对手!

    在这种氛围里,终究还得靠自己,谁也别指望。

    但很快他们又发现,这样效率太低,特别是外商子嗣,他们根本就干不过朝廷安排的生员,于是乎,商贾子弟间演变出了许多小团体,互帮互助,捆绑上分。

    到了三月份,玻璃厂完工,河口在开年时就开始为玻璃厂招工了,整整招聘了三百人。

    与此同时,莫杵榆的小酒厂也完工了。

    不过工作岗位,他只提供了二十个。

    等了这么久,不是工艺跟不上,目前这酒厂也不需要多少钢材,酿造器具多是木制,只是酒水限制很大,之前干搞不好把自己给坑死,沦落到某位权贵家里打黑工。

    现在不同,他这个河口里正已经坐实了!

    低度酒莫杵榆没打算参与,他主攻高度酒。

    很多人认为高度酒问世,必受欢迎。

    其实相反,高度的烧酒被大众认知在元朝,盛行却在清朝中叶,之前一直是黄酒此类低度品种的天下,如今所谓的高雅人士,有钱人们都偏爱黄酒。

    琼浆玉液,就是那种看似有些浑浊的美酒。

    莫杵榆也喜欢这一类,烈酒他没兴趣,也不是因为这个市场没有才做,单纯是大白需要。

    医用酒精用途多大自不必说,连三娃都催促了他好些时日。

    每次莫杵榆都回怼,让他自己搞定,毕竟他需要的是工业酒精,这玩意用量大,得石油提取,医用酒精粮食就能提取。

    但要说烧酒没市场,又不一定。

    但要知道这里是齐鲁!

    用咱话说,淡出鸟来,便是现在普及的水加酒。

    烧酒问世,必定能迅速占据齐鲁的百姓市场,还可一路北销,天越冷,销量越好。

    那么本土有权有势的家伙,会不想尽办法弄他吗,人又不傻,如此大的利益凭什么给一个乡野小里正?

    现在谁还敢这么想?

    另一方面,酿酒所需的高粱,之前供货渠道太少,农芦泽去年用现世经验,培育了一些品种安排人种了,秋收很丰厚,足够莫杵榆的小酒坊运转一年了。

    小农同志现在无疑是最忙的,不仅要带领学生春耕,附近十里八乡见识了他的试验田后,不仅来购买种子,还得请教,出了问题也来找农老师去看。

    农老师也够效率,虫害能用石灰用石灰,不行用生物防治,没办法,杀虫剂现在没法量产。

    水利不足找村政所,回头就有人解决。

    河口村一下又胖了许多,扩建工程一刻不停,肖哥的消防工作无疑也增多了。

    人多,生病的人也跟着多,大白的医馆又大排长龙起来了。

    那四个太医院的生员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还得从外地招。

    直至四月份,第一批玻璃制品才流入市场。

    别说外商炸了!

    河口本地居民都震惊了。

    穿越者们为了玻璃制品的定价,讨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