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2003_第三百一十七章 扎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七章 扎根 (第2/4页)

玩笑,能走上科研这条路的,有几个是没两把刷子的?

    也许,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想到这里,陈念开口说道:

    “我们有压力是正常的。”

    “这两年国内科研事业发展得很快,但平心而论,科研人员待遇的涨幅、尤其是基层人员待遇的涨幅是不够的。”

    “我们太过于功利化了,资源全部集中在几个大型项目里,再这么下去,别说效率能不能跟得上,有些行业恐怕会被我们逼死。”

    听到陈念的话,李想缓缓点了点头。

    “这的确是个问题,但确实也没办法。”

    “咱们现在还处于超车阶段,燃料肯定是给到火车头。”

    “如果非要在这个时候去追求公平的话我觉得是得不偿失的。”

    “舆论上的事情可以处理,但如果资源分配上走偏了,就很难纠正了。”

    陈念摇了摇头,否认道:

    “我不是说要放弃重点项目和重点人员,我的意思是,在这些人之外,我们应该拿出一些资源,来保证基层人员的生存。”

    “那怎么做?提高基础工资吗?”

    李想的表情有些无奈。

    事实上,如果想要像陈念说的那样保证基层人员生存,从基础工资下手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向他们发放特殊补贴、特殊奖金,这会严重破坏整个体系的公平性。

    但问题是,提高基础工资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策略。

    别说其他行业的连带影响,光是科研领域内部,要提高一千块钱的月薪,整体代价是多少?

    现阶段,华夏官方、包括央企和各事业单位在内的科研人员数量大约在110万人左右,要给每个人多发一千块,全年就是150亿以上的支出。

    而考虑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潜在成本,提一次工资,成本接近200亿。

    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型项目的全周期研发投入了。

    项目的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人员优待的成果呢?

    这确实是让人无奈的事实。

    “不用动基础工资,指向性太差。”

    “我们是能烧的起这个钱的,但也没必要这么烧。”

    “我的想法是,设立一个专项津贴。”

    “这笔津贴,专门用于在冷门领域深耕多年的科研工作者。”

    “我们不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实质性的成果回报,但要求百分之百的投入。”

    “换句话说,我们来为他们提供试错成本。”

    对面的李想沉吟片刻,敏锐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评估体系是个大麻烦,如果没有硬性指标,这笔津贴会迅速沦为权力寻租的最佳温床。”

    “到最后,还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研究人员会拿到津贴,坐冷板凳的人该穷还是穷。”

    “所以,我们不采用‘申请-评估’的方式来决定给谁发津贴,我们用大数据。”

    “大数据?”

    李想对这个概念并不算太了解,于是陈念便继续解释道:

    “我们收集所有科研人员的信息,提取收入水平,论文数量,实验次数,支出构成,甚至还可以包括资料查阅次数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取最符合要求的人员。”

    “一个简单的例子,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花在酒桌社交上的时间,肯定是没有花在实验室里的时间那么多的。”

    听到这里,李想明白了陈念的意图。

    “懂了,伱是想通过不会撒谎的数据,来确定真正合适的人选。”

    “这个思路很好——甚至有可能,如果这次能顺利建立起模型,这样的评估体系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

    “比如,对某些领导层的评估.我估计,这个模型一公开,有人恐怕要跳脚了。”

    陈念不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