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装:我成了大明首辅_第十一章:庙会,异变斗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庙会,异变斗生 (第1/2页)

    陆淇算是彻底地明白为什么古人把过年称作“年关”了。

    好好的休息日不出去郊游踏青放松一下,立这么多礼节规矩干什么?这几天下来光是磕头作揖就要把她给累坏了。

    好在这些日子也不全是坏处。

    陈银儿的娘家是个海边的小渔村,正是上次发现倭寇的地方。

    村子小,没有出过什么读书人。一听说村里来了个秀才老爷,左邻右舍纷纷出来看。

    趁着陈银儿和家里的女人们说话的功夫,大舅哥带着姑爷到海滩上摸了一箩筐的蚬子,陆淇前世看赶海视频时也向往过这种耕海牧鱼的日子,这回算是亲身体验了一把。

    转眼便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相较其他地区,江南的元宵节就更多了些繁华富庶的意味。

    举行庙会时,余县下辖几十个村镇的人都会聚集起来,既为参佛上香祈求平安,也为做些买卖互通有无。

    乃至一些家里有儿女的,也趁着这个时机相看佳婿。

    倘若在元宵夜的灯谜会上拔得头筹,后面几个月必然被媒人踏破门槛,因此许多未婚书生都憋着股劲儿,正要在人群中大展雄才呢。

    一时间驴马车驾,舰船艄橹,充斥道路。

    自寺庙起周边的方圆半里,都是庙会集市的范围,相隔十步就有一个摊位,或是卖饮食玩器,或是打滚卖艺、比武擂台、吹拉弹唱、吴歌相应,不一而足。

    不止路上,沿河道一溜排开几十艘小舢板,向来往行船兜售带着露珠的山茶梅花,若是路过一艘大族女眷的游船,就能拿鲜花换赏钱。

    陆淇一身儒子长衫,用黑丝网巾把额发勒起,更显得面如敷粉,相貌清俊。手里牵着陈银儿,嫂子穿着件素花对襟的褙子,头上戴着帷纱帽。

    两人还没挤进庙里上香,肚子倒是先吃得溜圆。

    正想去对面看杂耍的,前方的道路却被十几个青衫学子给堵住了。

    “张兄可有答案了?”

    “在下愚钝,不知李兄有何高见?”

    这是个猜灯谜的摊子,摊主惫懒地坐在里头,边研墨边道:

    “旁的花灯都是五十文猜一次,猜中者即可将灯笼带走。唯有中间这盏鹿儿灯两百文猜一次,谁能解开它的灯谜,以此簪为赏!”

    说着,他展示了一支样式精巧的珍珠小簪。

    见陈银儿的眼睛顿时亮了一下,陆淇上前举了举手:“小生愿试!”

    旁边的学子们都没能解开,见陆淇凑上来,纷纷劝道:“小后生别浪费银钱,你这么年轻,可读过私塾?还是选盏别的稳妥些。”

    陆淇笑而不语。

    见陆淇不听劝告,周围几人互相对视几眼,抱着看热闹的兴致站在一旁,擎等着陆淇也出丑。

    “横秋波,横秋波,美人垂泪知几多,休教红颜付蹉跎,堪云千秋祚。”

    陆淇摸了摸下巴,灯谜属于文字游戏的一种,熟悉里面的规律后其实很容易,陆淇上辈子就经常玩。

    “秋波常指双目送情,双目即是‘日’字,日垂双泪便是‘月’字。祚字原意祭祀赐福,千秋祚又常代指家国天子,因此这个灯谜的谜底,正取了我大明国的国号——

    明!”

    见陆淇真的得出了谜底,四周原本抱着膀子,还想热闹的学子们此时纷纷喑声。

    摊主站起身:“敢问这位小先生怎么称呼?”

    “先生不敢当,某新进陆筠见过。”

    “哦?!您就是那位十三岁中秀才的陆筠先生?”摊主行了个文人礼。

    四周的学子此时才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小后生竟然是个少年秀才,对比他们这些二三十岁还只是个童生的,人家已经是另一个赛道的人了。

    可他们刚才竟然还问“有没有读过私塾”?几个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