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_第七辑 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辑 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 (第1/4页)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兴起,各抒己见,互相争辩。史称“百家争鸣”。

    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他的政治理想是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战国时代,孟轲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特别强调“义”,把它当做判断是非的标准。孟轲被人尊称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儒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是战国的荀子,即荀况。荀子总结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变革,又提出人能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主张“性恶说”,人要通过后天道德训练达到善。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的动乱是法制松弛造成的,所以他主张“法治”,即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制度,不论高低贵贱,人人都得遵守,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即便是王公贵族犯法,也要同老百姓一样治罪。这样,人们有所畏惧和遵循,坏事就可以减少。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并认为道是宇宙的起源,他主张人应顺自然,无为而为。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庄周)发扬了老子的学说。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翟)。他提出“兼爱”和“非攻”的主张,还要求统治者任用贤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些学派都纷纷著书立说。《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都是当时最有名的著作。这些著作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诗经》

    《诗经》,在有史记载的文学作品中,它产生的时代最早。

    《诗经》,又称《诗》,它一共有三百零五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诗主要是地方民歌,一共有一百六十篇,集中了《诗经》中大多数优秀的篇章。雅诗主要是宫廷的歌曲,有大雅和小雅之分,一共有一百零五篇。而颂诗是庙堂祭祀的歌曲,由商颂、鲁颂和周颂三部分组成,它们主要是一种伴舞的祭歌。

    古代有一种官是专门负责采集诗歌的,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搜集民间诗乐,将其整理起来,最后交给最高统治者。

    这些诗歌流传到春秋时代,由孔子亲自整理编成一本,这就是今天流传的《诗经》。

    在上古时代,诗、乐、舞三者不分,诗歌一般是合乐的歌词。《诗经)都是可以合乐的,可以供给人们演唱。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歌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如《硕鼠》,诗中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有不少描写战争的诗歌,如《采薇》,诗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现了战争的漫长以及离人的思念。也有不少描写爱情的诗,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的产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前后。老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曾经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由于有这样的条件,他有机会阅读大量图书典籍,不仅熟谙典章制度,而且对政治上的兴亡治乱多所闻见。在那个时代,他堪称是个博学的人。据传说,孔子年轻时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等方面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谈论的,其人已经骨朽无余,所留下的不过是他们旧时的空言;做为君子,得时则用世,失时则与世俯仰,深藏不露,像你这样盛气骄滥,自以为是,是没有好处的。后来孔子向弟子们盛赞老子,比之为游于云雾中的龙,若隐若现,高深莫测。

    老子晚年时,看到周王室衰微,于是弃官出走,去过隐居的生活。途经函谷关时,镇关将军尹喜强留老子,老子欣然应允。

    老子挥笔疾书,写就上下两篇共5000余字的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道德经》或《老子》。该书文字简炼,内容含量很大,涉猎对宇宙、社会、人事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老子认为,“道”这个最高的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之源。当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