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_第四章 曲线返城之路(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曲线返城之路(1) (第1/2页)

    在前世记忆中,华国大地五、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刘岩曾经听爸爸妈妈偶尔谈论过。

    对于上山下乡运动,自己也从网络、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中,了解了一些当时的情况,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情……

    上山下乡运动,对于每一位年轻学生来说,确实是有进步意义的。

    至少体验到了城乡之间的差别、认识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看到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华夏梦的任重道远。

    在刚踏上农村广阔天地时候,每一位知识青年都怀揣着准备大有作为的远大理想,心潮彭拜。

    从心里发誓、并在实际行动中立志,要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

    而且,每一个人确确实实为此抛洒了辛勤的汗水。

    可是,当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农民祖祖辈辈所重复的简单劳作时,在学习贫下中农吃苦耐劳精神和朴实无华品格的同时。

    也探知了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和贫乏,导致的愚昧和素质低下……

    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同时,日复一日的彷徨在艰辛、孤独、焦虑、烦恼之中。

    他们逐渐领悟到,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将是那么的沉重。

    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出一辈子的奋斗和牺牲......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只有等到生命完结之日,才是上山下乡毕业之时的时候。

    最初从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满腔热忱和激情,在得到醒悟之后的一夜之间,被冷却到了冰点。

    所以,不仅仅是原主,每一位上山下乡满两年的知青,都渴望着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比如招工、参军、工农兵大学等各种机会返城。

    这样一来,家庭出身、生产队和公社的政审、劳动表现等,就成为了知青返城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出身、成份,这柄悬在头顶上十几年的达摩克利斯利剑,在原主一生中的每一次关键时刻,都会露出它的狰狞面目。

    由于父母亲的原因,使得原主这些年来吃足了苦头。

    在华国大地上,它已经成为所有这样家庭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上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一堵铁壁铜墙。

    中学毕业后,原主和所有的中学毕业生一样,注销了城市户口,告别了从小生活的城市,高唱着赞歌,来到了源平村插队。

    让原主万万想不到的是,就算是在这贫穷落后的山野荒原,也绝非世外桃源。

    他曾经以为,经历过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满两年时间之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所有普通人一样,参军、上工农兵大学,至少可以通过招工的途径返城。

    可是,这个天真的想法,被一次次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父债子偿,九族株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本是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枷锁。

    没想到,到了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竟然被发扬光大到了淋漓尽致……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又一批招工回城的知青走了。

    原主和周海洋因为家庭成份和政审不合格,再次与返城的机会失之交臂。

    一个月之后,不知周海洋从哪个犄角旮旯,打听来了这么一条小道消息,说的是: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当中,有一条以往未被广大知青们所留意和利用、但这一年来正悄悄流行的潜规则。

    对于因伤残、重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可以通过正常手续的办理,申请回城休养治病。

    据说,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知青以此理由,成功地将户口转回了原户籍。

    这对于有家庭出身问题的知青来说,就好比是在绝望中见到了一线生机……

    原主和周海洋两人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现了一个问题:

    首先要弄到县级医院的证明。

    然后经过生产队领导、公社领导、县知青办层层审批。

    最终还要原户口所在地的知青办审批。

    所以,两个人同时办理病退返城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原主咬了咬牙,对周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