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_第1531章:比谁更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1章:比谁更傻 (第2/3页)

得持续的增援。

    在东南沿海地区,明军主要依靠十个旅左右的陆战队,在次要战场投入的兵力倒是不多,不过对方规模庞大的舰队的确让侯赛因比较头疼。

    波斯海军此前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海军方面认为至少击沉了对方两艘航母、一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十五艘驱逐舰、二十四艘护卫舰,以及超过一百艘商船。

    按照上报的战果来判断,应该算是一次辉煌胜利了,完全值得嘉奖。

    但对方非但没有收兵撤退,反而直接扑向波斯东南部的海岸线,并且实施了大规模登陆。

    这说明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战报是假的,对方根本就没有遭到重创。

    要么就是战果还没有达到让敌军舰队停止登陆的程度,完全不影响对方继续进攻。

    侯赛因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明帝国控制着全球制海权,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逐步失守,侯赛因也意识到了朱慈烺的真正实力。

    之前对方所说的获得了四个大礼包,应该是真的,并未诓骗自己。

    自己只拥有一个大礼包,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基本盘实力悬殊。

    按照国力来计算,明帝国的国力几乎是波斯王国的十倍。

    即使双方相差四倍,自己加上师仁与大卫王,对战朱慈烺、易卜拉辛、路易十四,看起来也没太大的胜算可言。

    之前收留了师仁,结果这家伙真是把自己给坑得不轻,非但没有帮助自己抵抗明军,反而直接跑到大卫王那边去了。

    现在本土西北部正在遭到奥斯曼军队的进攻,对方投入了大约十五个旅的部队,而且装备了上千辆主战坦克。

    以色列军队尽管攻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可是奥斯曼帝国战略纵深很大,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灭国的。

    双方正在拼死争夺战略重镇开塞利及周边地区,参战总兵力超过十万,已经算得上一次大规模战役了。

    作为反攻方,奥斯曼帝国先后投入了三十个旅,以及三千多辆主战坦克与五千余架作战飞机。

    易卜拉辛将从四个大礼包召唤出来的武器和兵力,几乎都用来夺回战略重镇开塞利。

    在奥斯曼海军的打击下,以色列海军已经名存实亡,自然也就无法固守耶路撒冷。

    迫不得已,大卫只能将兵力向内陆部署,避开实力强悍的奥斯曼舰队。

    以色列国的版图也就变成北抵开塞利,南至萨那,东邻巴格达。

    看似不小,其实比此前巅峰时小了一圈,因为西奈半岛被奥军给夺回去了。

    以色列海军的舰艇在红海及地中海东部地区完全无法活动,只能全部窝在波斯湾。

    这个海湾已经成为全球单位面积水域里舰艇数量最多的地方,加上师仁与侯赛因的那部分,总数超过三千艘。

    要不是还有这么一个海湾,以色列几乎将会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在海军实力逊于敌人的情况下,向内陆拓展生存空间成了唯一的选择。

    南向拓展至萨那,已经算是极限了,再往南就要濒临印度洋了,还会遭到奥斯曼舰艇的打击。

    向东则是底格里斯河,这是与波斯王国的分界线,对方是己方的唯二盟友,这时候不能因为领土争端犯下低级错误。

    实际上多亏了野心勃勃的侯赛因觊觎法国与奥斯曼的土地,这才让波斯与以色列走到了一起,得以并肩作战。

    只要侯赛因愿意继续对付易卜拉辛,大卫甚至愿意将已经占领的两河流域都让给对方。

    一旦失去这个盟友,以色列就等于要单挑奥斯曼了,这是大卫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尽管己方的武器性能卓越,士兵也骁勇善战,但面对敌人的兵力优势,还是感觉无比吃力。

    以开塞利战场为例,奥军的兵力几乎是己方的三倍,投入的技术兵器的比例也是如此,所以己方才会打得如此吃力。

    从缴获的战利品上判断,对方主战坦克的性能比“梅卡瓦”-4型稍逊一些,但还没有拉开明显的代差,两三炮依然可以摧毁后者。

    “山猫”式履带步兵战车的电子设备更是优于己方的“猛虎”步兵战车,己方只有在诸多防空系统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正是凭借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