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_第7章 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 (第1/12页)

    第7章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

    人活着就得折腾折腾,想发财就不能保守,有了想法就要敢于行动。

    光说不练的只是“假把式”,任何可观的财富都不会空想得来,我们不能在犹豫和迟疑中错失大好机会,要“先开枪后瞄准”,把握一切机会,从中攫取财富!归根到底,财富总是青睐那些爱折腾的人。

    折腾者先富起来

    现实中,我们常听有的人发出这样的抱怨:“你说隔壁的老王凭什么就比我发达了呢?

    论长相,他没有我帅;论个头,他没有我高;论学历,他也没有我强,可是他就是过得比我好--喝茅台、开宝马、住别墅。

    我好容易才能下一趟馆子,人家却吃腻了鲍鱼海鲜,真应了那句老话‘人比人,气死人’呀!”

    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翻翻过去,看看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折腾”,敢于“折腾”。

    他们总能通过一两次折腾发达起来,尽管有时候也会赔钱,但是赚钱的次数更多。

    曾宪梓“折腾”国外领带,无意中打造出“男人的世界”金利来;李嘉诚“折腾”塑料花,引出后来“长江实业”的辉煌。

    而不敢像他们一样去“折腾”的人,就只能呆在原地,事业止步不前。

    本书正是要反复地提醒大家:只有折腾起来,财富才会青睐于你。

    我们这里提倡的“折腾”,是通过有限度的尝试和试错,实现对财富的追求,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

    我们不赞同那种毫无头脑地盲目投机和冒险,那样不仅不能“自力更生”,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创富的经验,是靠正确的思路一步步折腾出来的,“吃一堑”是否“长一智”,是你能否折腾出财富的关键。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敢于折腾的人,将会更接近成功。

    张恒的老家在河南新野,在民风淳朴的家乡人看来,张恒折腾的每一件事都称得上是“惊世骇俗”。

    比如,刚考上大学后不久,他就从西安第二炮兵学院退学。

    对于一个农家孩子,能考上大学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可张恒居然放弃了到手的香饽饽!面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质疑,张恒冷静地解释说,退学是源于自己发现有很多梦想要实现,比如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当几年老师,然后周游世界……

    “这孩子脑袋出问题了!”

    家人对于张恒的行为众口一词地反对。

    但是,张恒不管这些,退学后忙着务农种菜。

    太阳最毒辣的晌午,他光着膀子挑水锄地,只为不晒伤幼苗。

    但由于没有经验,前后不到4个月,张恒辛苦换来的只是菜苗全部死光。

    第一次折腾失败,使张恒明白了自己不是种地的料,他毅然出门南下打工,顺便推销自己的手抄本《经营管理手册》。

    在福建泉州街头,张恒看中一家气派的大酒店,进去找到酒店经理,一本正经地推荐说:“经理,如果你使用我的管理办法,生意一定会做得更好。”

    经理压根没有搭理他,只是轻蔑地瞥了他一眼,让他马上离开。

    一个月下来,书没有推销出去,身上的钱却花得差不多了。

    张恒意识到这样混下去不行,应该回去念大学多学点东西,然后再出来折腾。

    回家后,他准备高三复读,用4个月时间捡起功课,在1991年的夏天考上了北京大学。

    从北大毕业后,张恒与同学一起主攻多媒体软件。

    “两个哥们就是看中了我能折腾,”张恒笑着回忆说,“我当时对it业一知半解,心里只是想自己办个企业,于是回到老家游说乡亲们出钱入股我们的软件公司。

    我当时是北大的高材生,说话能没有号召力吗?

    乡亲们也确实信任我,一口气往我身上砸下20多万人民币。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折腾。”

    张恒之前的社会阅历不少,但是他和另外两个伙伴都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大干一场的愿望很快落空,公司只是替别人组装电脑勉强维持了一年,最后关门倒闭。

    之后,张恒当着债主们的面承诺道:“大家入股的20万元决不会打水漂!这些钱全部算在我一个人头上,由我自己一个人还债!”

    即使是现在,20万元债务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是在1997年初。

    在债务的压力之下,张恒没有选择老实地找份工作慢慢赚钱还债,而是继续出去折腾,看能否找到回本的好机会。

    四川、西藏、青海、陕西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路上,张恒不断地琢磨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好项目。

    当来到拉萨的布达拉宫,看到遍地都是背包的游客,张恒一下子想到了“户外用品”这个词。

    在大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