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_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 (第1/6页)

    1.群体的领袖。所有的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群体领袖的心理——只有他们才能赋予群体信仰并将他们组织起来——领袖的独裁专制——领袖的具体分类——意志的作用。2.领袖动员群体的方法。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些方法的不同作用——传染性从低社会等级向高社会等级传播的过程——民众的想法很快就会成为普遍的想法。3.名望。名望的定义和分类——先天的名望和个人名望——不同的实例——摧毁名望的方法。

    我们现在已经熟知了群体的精神构成,我们还知道能够对他们的头脑产生影响的力量。仍然有待研究的是,这些力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是什么人把它们有效地转变成了实践的力量。

    1.群体的领袖

    只要是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无论他们是动物或是人类,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领袖的威严统治之下。

    在人类群体当中,所谓领袖只不过是个小人物或煽风点火的人,但即便是这样,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观念,并且取得一致的核心。他是形形色色的群体组织构成的首要元素,并且为组成各个派别铺平了道路。一群人没有了领头人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群体的领袖最初不过就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自己被群体的思想迷惑了,之后就变成了它的使徒。他对这些观念是如此的痴迷,已经到了除了观念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消失了的程度。在他看来,任何有悖于这些观念的看法都是错误或迷信。在这一方面,罗伯斯庇尔就是个例子,他深深地被卢梭的哲学观念迷惑了,竟然用宗教法庭的手段传播它们。

    我们所说的领袖更有可能是敢于行动的人而不是思想家。他们生来并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通常这种品质会令人犹疑不决。尤其是在那些病态的紧张、易冲动的、半癫狂的即处于疯狂边缘的那类人当中,极易产生这样的人。他们赞成的观念或是追求的目标或许会很荒谬,但是他们的信念非常坚定,以至于所有的理性思维对他们都不起作用。轻蔑和迫害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或是让他们更加兴奋。他们牺牲了自身的利益和家庭——牺牲所有的事物。他们已经彻底忘却了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所图的唯一回报就是以身殉职。他们强烈的信仰赋予了他们的话语强大的说服力。大众总是愿意听命于意志坚定的人,他知道该如何迫使群众接受自己的想法。聚集成群的人会失去所有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拥有他们所缺乏的品质的人。

    各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乏领袖,但是这些领袖并非完全受到适合于使徒的强烈信念的激励。这些领袖通常深谙察言观色之道,只顾个人利益,并且试图用阿谀奉承的本能来说服他们。他们用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力或许是巨大的,但是它总是极其短暂的。拥有虔诚信念的人会刺激群众的灵魂,即隐士彼得、路德、萨伏那罗拉之流,以及法国大革命中的人物,他们都是自身首先被一个信条吸引了之后,才能够让其他人也对它如痴如醉。因此,他们能够在追随者的灵魂当中唤起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即人们所熟知的信仰,正是它将一个人转变成他的梦想的绝对奴隶。

    无论信仰是宗教的、政治的或社会的,无论信仰的对象是一本书、一个人或一种观念,信仰的激发总是会取决于人群中伟大领袖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他们的影响力总是非常巨大的。在人类所能支配的所有力量当中,信仰的力量往往是最强大的,福音书上说,信仰具备移动山峦的力量。赋予一个人信仰,就等于让他的力量增加了十倍。伟大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不为人所知的信徒制造的,他们对除自己所支持的信仰之外知之甚少。传播全世界的伟大宗教,或是从一个半球扩张到另一个半球的帝国,并不是在有学识的人或是哲学家的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

    但是,就从我们刚刚援引的情况来看,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伟大的领袖,他们人数很少,历史学家能够轻易唤起他们的名字。他们形成了一个连续形态的顶峰,它的上面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主人,下面是庸庸碌碌的工人,在一个满是烟雾的小酒馆里,他们不间断地给自己同伴的耳朵里灌输着只言片语,慢慢地让他们入迷。至于那些话的含义,他们自身也无法理解,但是依照他的说法,只要能够行动起来,所有的梦想和希望就能实现。

    在所有的社会阶层,从最高的社会等级到最低的社会等级,只要一个人不再是被隔离的状态,他很快就会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特别是群体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那些不在自己的特长范畴之内的事物,都不具备清晰和理性的观念。领袖就是他们的引导者。但是,他有可能被定期出版物所替代,虽然毫无效果,但是它们会制造有利于领袖的舆论,向他们提供现成的话语,使他们不要再为了理性的论证而煞费苦心。

    群体的领袖能够产生一种非常专制的权威,这种专制性必然是他们获得尊崇的条件。人们经常说,他们强求服从是多么容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