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宋,从谋反开始_第一卷 王家有子 意欲成圣 第一章 王家有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卷 王家有子 意欲成圣 第一章 王家有子 (第1/2页)

    王家二郎是一个纨绔,这是整个汴京城的共识,无法辩解的那种,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勾栏听曲…氓流做的事他是一件不落,正经人事他是一件不做。

    “可惜了王将军家世代清好名声怕是要被这个纨绔子给坏个干净!”

    一名无关路人经过儒林巷王府门前都要忍不住与身边好友感叹一句。

    “可不是吗,听说前些日子又把人家朱节度家的儿子给打了,为了这事都闹到朝堂上去了……”

    路人好友还要说些什么却又忽然止住,因为这时王府的大门在“吱呀”声中由内打开,一名富贵少年郎踏步而出,两名侍从紧随其后,路人见状赶紧拉着好友快步走开。

    少年一身黑色劲服,发盘成髻,腕环金色臂章,身高与年龄极不相仿,年仅十七便已七尺有余,棱角分明,高大壮硕,端的一副好皮囊,如果不是那流里流气的走姿,扛在肩头的大木棒,嘴里吹着的莫名口哨,任谁看着也得赞一声好俊的少年郎。

    可惜这一身行头喂了狗,纨绔出门,侍从开道,百姓遇之即躲,唯恐避之不及。

    春风和煦,桃红柳绿,万物迎风生长,宣德大街一行三人背着初阳沿着汴河一路向西城走去。

    十里长街中店肆林立,初升的日辉淡淡的普洒在楼阁飞檐之上,映入一张张或老迈或风雅或稚嫩或世故的宋人脸庞,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越向西行,行人的衣衫色彩就越是暗淡,洗的灰白,补的褴褛。

    繁华的城市也掩盖不住这里的凋敝,西城算是这里的雅称,在一些达官贵人眼中这里还有另一个称呼-贫民窟。

    “阿贵。”

    行至一个面点铺前,王智脚步未停也未回头的轻喊了一声。

    阿贵,也就是身后的两个侍从对比看起来小点的那个,大名叫王贵,约摸有着十七八岁模样,只是跛了一只脚,也瞎了一只眼,被一条黑色驴皮带从后脑斜着包起,看起来着实有些凶悍模样。

    王贵应了一声,也未询问自家公子为何呼他,径直走向面点铺子,把手中大棒往腰间一夹,伸手摸向腰间布袋,取出一串铜钱扔在店铺案板上,一开口竟还有些口吃,“老…规矩,全要猪…猪肉馅的。

    “哎,阿贵老爷您稍等,这就给您包上。”

    中年店家看着王贵的凶悍模样也不惧怕,这是熟客了,隔三差五的就会来店买馒头,规矩他都懂,店家利索的包好馒头,笑着递过道:“您收好嘞,慢走,慢走。”

    北宋时的馒头并不是后世无馅的发面馒头,而是有馅的包子,直到清朝时期包子和馒头的叫法才对调过来。

    王贵一手提棒一手提荷叶包裹的馒头,小跑几步跟上,随在王智身后。

    依旧还是宣德大街,只是却变了些模样,年久失色的亭楼肆阁混搭着棚搭铺子,粗布麻衣中偶尔才能见到几件绸缎锦服。

    其实往前推个五十年,西城也并非这般模样,只是仁宗朝时开封发大水,冲毁屋舍良田无数,时任权知开封府包拯怜悯无家百姓,便在这西城圈了块地,容纳流民。

    这个人呐,总是向往繁华鄙弃穷苦,有钱有势人家仿若比邻穷苦,便会自降身份一般纷纷搬至东城定居,若是用后世眼光来看,便会知晓,当一座城的经济人才外迁,繁华也会随之湮灭,如今看来也是应了西城的景。

    三人由宣德大街转入无名小街,又行了百步,才在一个破败院落门前停下,院落石墙斑驳残缺,有些外倾的厉害,靠着数根木头撑着才艰难立着,院落的门头已经不知所踪,象征性的立着两块木板,勉强可以称作大门。

    大门左右站着两名小斯,大概十一二岁年纪,蓬头垢面粗布麻衣,身板瘦弱,面有菜色,明显的营养不良。

    两名小斯看着王智三人过来,忙不迭的小跑上来迎接,“堂主,您可算来了,大家伙都到齐了,院内等着您呢。”

    王二郎看着两人这副模样臭骂道:“你们俩个鸟斯,我说了多少遍,要洗头洗头洗头,注意形象,你看看你们俩,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丐帮那群脏货。”

    两名小斯闻言也只是讪笑忙称下回注意,不敢顶嘴。

    走至大门前,两名小斯把两扇大门抱起搬开,等到王智三人进入院落,又背着院落把大门关上也跟着进入。

    三进的院落内杂草丛生,枯败的古树、石台、砖瓦毫无规则的散落院内,三五成群的穷苦少年在院落内聊天打屁,算下来大概有约四十余数,看到王智等人进来,一股脑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喊着堂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