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锦色_第三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1/4页)

    杨忠在南梁的这几年里,北魏的情况变得更加混乱了。

    河北大地,继杜洛周起兵之后,怀朔镇民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起兵造反,改年号“鲁兴”。起兵之后,鲜于修礼接连击败北魏地方军队和地方豪强组织的义军。

    这些被击败的地方豪强们,有的为北魏尽了忠,与鲜于修礼的叛军战至殒命沙场,比如杨忠的父亲杨桢;有的抱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心态,投降了鲜于修礼,比如宇文肱父子和独孤信。

    眼见形势危急,北魏朝廷遂任命大将长孙稚为北讨大都督,命他和河间王元琛共同率军讨伐鲜于修礼。

    这两人素来不合,平日里总爱对着干,到了战场上他们俩仍然如此,没有半点改变。结果可想而知,北魏军队在他们毫无默契地指挥下,被鲜于修礼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没办法,胡太后只能再次让广阳王元渊挂帅出征,接替长孙稚为北讨大都督,章武王元融、大将裴衍为副都督,率兵平乱。

    元渊虽然很有军事才华,可他终究是北魏的王公贵族,在这个腐朽的朝廷中待久了,也染上了和胡太后一样的臭毛病——乱搞男女关系。

    他和时任尚书令的元徽的老婆于氏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给元徽带了顶绿帽子。要命的是,这件事没多久就东窗事发,被元徽知道了。

    元渊非常清楚,只要他率军踏上了战场,无论自己战胜与否,元徽总会在背后搞事情,置他于死地。胜了呢,是功高盖主,难逃一死;败了呢,是罪不容赦,还是难逃一死。

    前途迷茫,元渊一时之间进退两难,无心恋战,于是一直驻军定州,按兵不动。

    这个时候,起义军内部也发生了火并,鲜于修礼被部下元洪业杀死,起义军将领葛荣又将元洪业杀死,接了鲜于修礼的班,统领起义军,继续造反。

    葛荣是个厉害的角色,他率军袭杀了章武王元融,并且携大胜之威,顺势称帝,立国号为“齐”。

    此时,元渊还是按兵不动,这让元徽找到了机会。他向胡太后打了元渊的小报告,说元渊拥兵自重,有非分之想。

    胡太后正恼怒于元渊的按兵不动,听了元徽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乎,她授意定州刺史杨津秘密逮捕元渊,送到洛阳法办。

    杨津接到胡太后的命令,遂派人去抓捕元渊。

    见到来抓捕自己的人,元渊猝不及防,他想不到元徽这么快就对他下手了。仓皇之下,他只得带着几个贴身侍卫,逃出了定州。

    很不幸,没逃多远,元渊就碰上了葛荣的起义军,被起义军抓住了。

    作为平定了破六韩拔陵叛乱的一代名将,元渊在六镇降户中的威望很高。这让葛荣非常忌惮,立马下令杀掉了元渊。

    可怜的元渊,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死了。他没能轰轰烈烈地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阴谋之下。

    擒斩元渊之后,葛荣声名大震。随后他率军先后攻占殷州(今河北省隆尧县)、冀州,接着又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北魏军队,杀了元渊的继任者,新任北讨大都督源子邕和副帅裴衍。

    击败了北魏的军队后,葛荣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瞄向了杜洛周,率军袭杀了他,吞并了他麾下的兵马。

    如今的葛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麾下坐拥几十万大军,放眼河北大地,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西北边境,形势更加变幻莫测,更令人眼花缭乱。

    击败了萧宝寅的北魏军队以后,起义军开始窝里反了。

    莫折念生麾下大将吕伯度投靠了胡琛,被胡琛任命为大都督,率军攻打莫折念生。吕伯度对莫折念生军队内部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数败莫折念生所部。

    莫折念生正面战场打不过胡琛,就耍起了阴招,派刺客来了个“斩首战术”,将胡琛给杀害了。

    有些史书上说是胡琛和莫折念生后来又联合在一起对付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愤怒之下派人将胡琛给杀了。

    拜托,这根本是瞎扯好嘛!胡琛死于公元526年,而破六韩拔陵早在公元525年6月就被元渊和柔然人联合杀死了,又怎么能够派人杀了他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两人死后,胡琛手下的大将万俟丑奴继承了两人的政治遗产,收编了两人的军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战败之后一直按兵不动的萧宝寅,害怕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