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有娇兰_321.阿平,我们回家吧(大结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21.阿平,我们回家吧(大结局) (第2/3页)

都被接来小岛了,月儿怎么可能还没来呢?

    他平静的声音里终于流露出一丝苦涩:“兰,我们总要接受一些遗憾,这就是岁月的模样。”我轻应了声,懂他的意思,但凡有可能他不可能不把月儿救回来,可是他不能去做,也无力改变这个结局。

    之所以要当着朱棣的面“死”,为的就是杜绝了朱棣的“后患”。帝王多疑,朱元璋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有如此才能灭了朱棣的疑心,从而才有将来的平静。

    所以在郑和的言辞中朱棣只是不信我死,却不曾提及怀疑阿平也还活着。不知道朱棣是如何辨认出来那具像及了我且已经被烧焦的尸体并非是我的,而且怕是我在渔村出现的消息也传到了宫中,才会派郑和下西洋来找。

    关于月儿的事从这天起成为了禁忌,没人再去提起,但我心底的某一处总是无法愈合。

    但渐渐也接受了,这就是我们被命运肆虐过得以在夹缝中生存的,生于平凡而微小的人生。有的人相隔千里,有的人近若咫尺,有的人留在原地,有的人飘零流浪,有的人急争高位,而有的人甘于平淡。每个人都在得到中失去,也在失去中前行无法回首。

    后来的某一天夜里阿平问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枯燥吗?我当然说不,平凡的日子可能会平淡一些,但这不就是生活的模样嘛。然而他不接受我的答案,还在隔日凌晨把我给“劫”上了船,竟又开启了他的“死亡”航线,不过这回连带着把元儿也给带上了。

    起初元儿还很兴奋,但兴奋没多久就嫣了,因为晕船。

    后来我看孩子吐得脸色发白的样子实在可怜,都跟阿平提出要不回航算了。可阿平丢来一句多吐几次慢慢就习惯了,驳回了我的提议。

    我只得无奈地对元儿说:你可能有个假阿爹。

    大概知道阿平出航的原因,小岛本荒籍,被他开辟了造了座小镇,居住的人大多都是他原来的亲卫以及家人。而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开荒种地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供一岛人生存不易,是岛上的物质快没了,他必须回岸上采购物质。

    至于他哪里来的财力我问都不用问,一个精打细算到连命都能算计的人,又怎可能会不把这些给计划好?

    大约是真应了阿平所言,元儿在连吐了三天后就开始晕船症状好转了,没多久就恢复了精力只看得到他在船上奔东跑西的,没一会跟船员们都混熟了。

    在海上足足航行了有两月才抵岸,我们一行数十人分别借宿了农舍家。当天下午就见燕七带着人出去,到傍晚时分就用马车拖着一车的物质回来了,隔日他们又出去了,仍然是到傍晚拖着一车东西回来,问起了才知是为不引起官府注意分别去不同城市采购物质。

    看那满满一大车的东西,蹙眉想应该要不少银两吧,晚些我便将心中提议跟阿平说了。他听后沉吟半响后道:“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点子,回头我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

    确实,就算他曾私藏了再多的钱财,但这么多口人要养活再这样一车一车地往岛上搬,怕是终有坐吃山空的时候。而且这般要他亲自出来采买物质的情形委实有些冒险,如果能规划好由可靠商船送物质去岛上会更好,哪怕不想让外船得知有那么一座藏在迷雾中的小岛,那么也可以定时定点让商船送物质过去接手。

    我没想只是这么一个提议,便开启了阿平从海上到陆地经济称霸的时代,他不从政了在经商上也有独到的悟性,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将近半月的补给后我以为总归是要回航了,可阿平在天还没亮就将我唤醒了,迷迷糊糊地跟着他坐上了马车,感觉还困便倒进他怀中继续睡。等到被再次推醒时天已经大亮了,我嗡声而问:“到了吗?”阿平轻答:“到了。”

    “元儿他们也都一起过来了吗?”我只当是回到了停船的码头,可当掀起帘子却发现外头是片树林,愕然而询:“这是哪?”

    “你再仔细看看。”阿平在侧提醒。

    我凝眸而览,忽而心头一紧,这里不会是……那片林子吧?

    阿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