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灵记_第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1/2页)

    星期天下午,清州市,清州古城保护区,国家4a级古城旅游景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独自在古街巷里闲逛。

    已是深秋时节,相比于上月国庆期间游客爆满的景象,眼下的古城显得格外冷清,虽然也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但大都是本地市民,外地客已十分少见了。

    这个年轻人名叫王浩,去年从一线城市名牌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只身来到清州大学做老师。

    清州是江南的一座三线城市,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清州大学是本地最高学府,原本叫清州学院,其中文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学界颇有盛名,原因是有位清州籍的文学泰斗晚年因思乡心切,主动申请从国内顶尖学府调回清州学院任教,使得清州学院中文系的实力和知名度大涨。进入新世纪后,清州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城”战略,在城市西南郊规划了十平方公里的大学城,斥巨资将清州学院整体搬迁过去,并将学院更名为大学,令人耳目一新,清州人由此对清州大学寄予厚望。不过,这些年清州大学虽有一定的发展,在国内也小有名气,但毕竟地处三线城市,整体实力实属一般,在各类高校排行榜上通常都是百名开外。

    王浩找工作时,不像其他同学削尖了脑袋留在大城市,他出身于中原山区的偏远农村,从小就对江南有无限憧憬,因此只想寻一座江南小城过神仙日子。清州大学将他作为人才计划引进回来,既给了副教授的职称,又给了一笔不菲的安家费,让他一下子“阔”起来,他打心底里十分满意。

    清州古城位于城市东部,始建于春秋时期,自古便是人文荟萃、富庶之乡,其中又以唐代最为鼎盛。可惜历史上清州战火不断,古城命运多舛,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两平方公里规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据说里面还破破烂烂、目不忍睹。到了九十年代,清州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并意识到古城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于是花大力气进行保护和修缮。进入新世纪后,古城逐渐小有名气,外地游客也慢慢多了起来。到了近些年,随着古装剧的热播,几乎每个黄金周古城里都会游客爆满,其中不乏老外的身影,清州人便自豪的以“旅游名城”自居起来。

    这已不是王浩第一次逛古城了,去年一入职他就和同事慕名造访过,那次游览令他印象深刻、惊叹不已,有种瞬间穿越到古代的错觉。此后他常常周末独自过来闲逛,今年上半年还玩过两次。这次再逛,已然觉得没有新意了,除了一纵一横两条宽些的街道——沿街挤满了各种商铺——其余就是狭窄的小巷和连片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有明显修缮的痕迹,且大部分被闲置,少部分被开发成民宿和餐饮,还有的里面竟住着居民。商铺中除了几家卖清州本地工艺品和小吃外,其余所售卖的商品与其他旅游景区并无二致。

    王浩正意兴阑珊之际,忽见前方一栋古建筑的门檐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用隶书写着“清州古城博物馆”。他顿时想起来这个博物馆正是国庆前开馆的,清州日报隆重报道过,当时是市长亲自揭的牌。报道说里面有个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王浩记得好像是枚清州刺史的官印,据权威专家考证,此印属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报道还说,这文物得来的十分偶然,是数年前实施清阳湖清淤工程时,工人们从湖底清挖淤泥时发现的。

    王浩顿时来了兴趣,大步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并不大,“回”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