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7章 电话来了(三更) (第2/2页)
,在三个乡里到处调研。 陪同他的有县委领导,省城办公室领导,以及京城来的陆老等人,大家似乎都等不及了,越临近收获,大家越焦急。 10月最后一批秋老虎发威,气温重回35度,热的人恨不得脱一层皮。 罗乡长的车在前面带路,杨顺和陆老等人坐着一辆依维柯,在乡村小路上飞驰。 依维柯车内,座椅全部进行了改装,后车厢改成面对面的3 3会议桌,几人正在做最后的讨论。 首长今天中午要来红安,坐的高铁,加上乡村路程有点远,大约四个小时后到,省委的接待人员已经等在火车站了,首长的意思是一分钟都不耽搁,直接来大寨乡看收成。 到了罗乡长指定的一块区域,几人顶着大太阳,戴草帽,举伞,来到田间。 这块土地的承包人,农民杨德胜,快步迎接过来,恭恭敬敬喊了一声杨顺叔叔,这是族亲。 杨顺其实和杨德胜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他辈分大而已。 “德胜,你在前面带路,顺便叫几个人,砍一条通道出来。” “好嘞,三毛,老四,跟我砍路!” 镰刀飞割,玉米秆应声倒下。 杨顺几人跟着,听杨德胜介绍,这是一块6亩的耕地,全部种植的玉米,因为土地肥沃,科学种植,而且杨德胜细心照顾,施肥打药很到位,这块地算是长得最快的。 产量也很喜人,玉米已经成熟,挂在杆上特别漂亮,整齐排列,各个苞谷都是大个子,一看就是大丰收的感觉。 “乡亲们基本上都是这样,就算最差的,也比往年种植的其他品种玉米收成好。” “去年我们这边亩产450公斤,最高的700公斤顶到天了,今年随便估计,实验田产量绝对超过1000公斤!” “大寨乡不是还有其他农民种普通玉米嘛,他们看到我们田里,全都羡慕的流口水,说明年开春也换成我们一样的品种。” 杨德胜介绍着,这是来自一线农村的第一手信息,非常宝贵。 陆佳丽和罗乡长在旁边观察了半天,简单商量,确定道:“这块地不算最好,也不算最差,中等偏上吧。” 杨顺和陆老也点点头:“就这块吧,罗乡长赶快把收割机调过来。” 今天准备趁热打铁,丈量,收割,再加脱粒,称重,大家打算全部让首长亲眼目睹。 至于成绩,没必要追求最高产量,杨顺不希望戴上袁老那样的枷锁,陆老也不打算轻易对外公布详情,能隐瞒就隐瞒。 等收割机等机械开过来等好,首长下午两点赶到,当真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 省里市里的几套领导班子全部跟在后面,媒体电视台也跟着,幸好路边几排大树,有阴凉位置可以躲。 但首长推开了身边人打起的伞,从罗乡长手里接过来一顶草帽,然后拉着杨顺,又对陆老说道:“我们几个下田看看。” 玉米地不是稻田,地面是干燥的,走肯定没问题。 首长不听身边人劝告,穿着短袖衬衣,西裤皮鞋,直接往玉米地里踩,走在通道中。 杨顺和陆老一左一右,他顺便驱散四周的蚊虫,倒也顺利。 边走边聊,陆老介绍基本情况,看了这块选中的田,首长亲自确认没有掺假,不是什么假插玉米,私自堆积之类的,这才回来,让收割机开动。 阳光很强烈,正出于一天中最热的时刻,只有收割机的轰鸣声,大家站在阴凉位置,等着收割机回来。 动力车牵了好几个超大规格的工业电扇对着人群吹,首长听杨顺等人汇报,时不时还问问题。 收割机速度很快,大约收割了1.2亩,直接将玉米棒子带回来,秸秆都留在田里了。 在众人盯着下,脱粒机也在远处运行起来,这是农村家庭用的小型脱粒机,很快就将全部玉米脱成粒。 为什么不选取收割加脱粒,一次性到位的多功能收割机? 一来这种机器很贵,收割一亩地100块,不适合这种小面积的收割,二来也是想给大家还原一下农村最真实的情况,以及方便摄像取景。 就在大家等结果时,汪卉急急忙忙跑过来,用力挤开人群,打断了站在首长边解释的杨顺,将手机举起来递给他,满脸激动。 杨顺连忙给首长道歉:“不好意思。” 他又小声问道:“怎么了?” 所有人都看着汪卉,只见她脸涨的通红,情绪有点失控,为了压住脱粒机的轰鸣,大声喊道:“瑞典打来的电话,诺奖评委会,找你的!” 全场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