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代新闻的雏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代新闻的雏形 (第3/3页)

稿”伪装成书信的形式,通过驿站兵丁的传递,一程程送到岭南。

    到了南宋时期,这样的做法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多时候,官方的报纸还没上路呢,重要的消息就已经在地方上传开了。

    这是地方大员们想早一点了解时事动态的办法,可以私下请进奏官帮帮忙,可如果是商人想要了解时事动态,又该怎么办呢?

    当然还是找“线人”啦!

    因为在那时,商人做生意可不像现在,一个人也能单打独斗,在那时,几乎没人能离开行会,所以才有什么徽商,晋商等闻名遐迩的大商会。

    而这些行会的首脑又与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许多交道,找几个“线人”打探一下,不是什么难事。

    官员私下知道的消息,打探起来相对困难,但官方报纸上的消息,要打探就容易多了,这其中自然也免不了要“意思意思”一下,至于这“意思”的代价,就要视打探的难度而定了。

    而这打探消息要支付代价,打探来的消息,不仅对自己有用,也对别人有用,凡是有用的东西就值钱,那干吗不用它赚点钱,把打探的成本收回来呢?

    再说了,线人也有自己的圈子,圈子里的人想挣点钱,于是,现代“报人”的先驱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把打探来的消息集合在一起,套用“朝报”的形式,直接编成了一张张报纸,这些报纸从采访(打探消息)、编写到发行,全都是由民间力量完成的,故而被历史学界认为是民间报纸的先驱。

    不过,“小报”二字是后人的称呼,当时,它就挂着“朝报”这个响亮的名头,只不过是“山寨版”的而已。

    虽说有一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但作为一种销售策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虽然是山寨版,可是随着“小报”的及时准确性远超官报,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到最后竟然渐渐的快要干死了正版,这可以说是盗版干死正版的第一先例了。

    比如宋神宗熙宁二年,监察御史里行张戬言:“窃闻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印卖都市。”

    由此,许多官员都看不下去了,开始猛烈抨击“小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抢了他们的生意。

    可小报却依旧无动于衷,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禁止不了的,“小报”是越来越红火,甚至还出现了私人报社。

    如《宋会要刑法志》记载:“访闻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

    “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

    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这就足以说明宋人私家小报比公家大报还受人民欢迎。

    这都是因为“小报”内容大胆,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与官报竞争具有优势。

    甚至在宋钦宗靖康二年,还出现了报童这一职业,有记载说:“凌晨有卖朝报者,并所在各有大榜揭于通衢”。

    这所谓的卖朝报者就是指卖“小报”之人,可见至少在北宋末开封城就已经出现从事买报卖报这个崭新的职业了。

    乃至于到了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依旧有人抨击“小报”,说“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

    最后南宋赵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叛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由此,民间“小报”又有新闻之号,已有近代报纸意味。

    ……

    ……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