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二百一十一章 宋夏冲突的原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一章 宋夏冲突的原因 (第2/3页)

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就算是精兵强将也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同时,一支军队的后勤,除了粮食外,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盐。

    没错,人一旦缺盐超过10日,就会四肢无力,头脑昏厥,变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正因食盐如此重要,产盐重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任何一个割据政权的成立,都离不开对产盐重地的控制。

    而西夏作为一个成功的割据政权,同样握有丰厚的食盐资源,西夏产的青白盐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价格便宜,性价比极高,因此,贩卖食盐一直是西夏主要的财政来源。

    但是随着宋夏慢慢交恶,特别是宋朝为了打击西夏,便颁布了许多禁盐的政策,以求让西夏屈服,宋与西夏的盐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一场食盐引发的血案。

    因为西夏地区,一直以盛产食盐而著称,其不但有乌池、白池为代表的的散盐,还有河西走廊一带所产的岩盐。

    西夏的盐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十分低廉,性价比极高,宋朝人称其“青盐价贱而味甘”,竞争力远超宋朝主流的解盐。

    西夏的盐因其高品质被宋人称为青白盐。

    西夏的青白盐,由于其性价比,竞争力远超宋朝解盐,一经贸易,便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于是宋朝的大小商人争相采购青白盐,而这些收入大都流入了西夏地区的党项人手中。

    看到自产的食盐被西夏挤得无地容身,本就以贸易为主的宋朝政府自是十分恼火,外加十分妒忌。

    但是考虑到当时,宋朝还没有统一中原,因此其首要目标依然是消灭各地的汉族割据势力,至于与党项人的盐业之争,只能暂且搁置。

    到了公元977年,随着天下渐渐统一后,宋朝政府便逐渐开始垄断食盐买卖,但唯独青白盐交易依然照旧。

    这主要是为了向西夏示好,宋朝还特地对青白盐进行了特殊保护:“其青白盐旧通商处,即令仍旧。”

    因此在那时,来北宋进行食盐贸易的党项人络绎不绝,就算是违法的私贩也司空见惯。

    但是好景不长,党项人的一次分裂彻底终结了宋夏之间繁荣的食盐贸易。

    公元98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捧突然率领部落来到宋朝边境,希望能归附宋朝,移民到汴梁城。

    此时正值赵光义北伐失败,本来军心大丧的,结果看到此时居然有人来主动投靠自己,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于是赵光义立即答应了李继捧的归附。

    但是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却不愿归附,并率领部落贵族逃入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泽,抗宋自立,彻底终结了双方持续多年的友好关系。

    宋太宗由此恼羞成怒,彻底下令青白盐“禁毋入塞”。

    期望用禁盐的方式来摧毁李继迁的财政基础。

    面对宋朝的经济制裁,李继迁无奈之下,独木难支,只得被迫归降了辽国,以求自保。

    宋太宗见李继迁找好了下家,没有办法,只好扶植李继捧在夏州立足,并赐姓赵,任命其为夏州刺史,让他领兵抵抗李继迁。

    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宋太宗继续维持禁盐政策,将其扩大为禁绝一切边境贸易。

    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制裁,李继迁渐渐支撑不住,最后只得向宋朝服软,归附了宋朝。

    但是这不过是李继迁的缓兵之计,公元993年,待其恢复实力后,李继迁再次起兵反宋。

    面对反复无常的李继迁,宋太宗勃然大怒,严令再次切断宋夏之间的食盐贸易,以图困死李继迁。

    但是赵光义这次没想到的是,这次的长期制裁不仅没能摧毁李继迁,反而激怒了边境的一干少数民族,他们因为没有盐吃,纷纷反叛宋朝。

    这就导致宋朝的边患,竟然越禁越多了,给宋朝造成了几大的压力。

    这就导致了一场适得其反的禁盐制裁,同时为了对付李继迁,宋太宗赵光义还下令对西夏展开前所未有的经济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