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二百六十五章 经验借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五章 经验借鉴 (第6/6页)

人梁世济“尝主文书敌帐下,一日得罪来归,且言将有割地之请……”

    知保州衣库使王果不仅“先购的其书稿以闻”,还通过间谍了解到“契丹潜与昊贼相结,将必渝盟”,建议“自广信军以西,缘山口贼马出入之路,预为控守”。

    在辽国有所动作时,间谍就已将起国书的文稿带回,使北宋预先了解到辽国外交的底线,并下令河北安抚司密修边备做好了谈判破裂的最坏打算,坚决不予割地。

    所以在军事上,间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战争的走势。

    纵观两宋战争,从宋太祖、太宗的统一战争到宋辽瓦桥关之战、岐沟关之战,从宋夏战争好水川之战到宋金顺昌之战、大仪之战,再到蒙(元)灭宋战争,只要是有战争的地方就一定可以发现间谍们活跃的身影。

    间谍,作为战争中的秘密武器,早已成为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科举制度上,出于情报保护的需要,宋朝政府还适当进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仁宗朝,张元、吴昊的入夏给宋朝上下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张、吴既至夏国,夏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连兵十余年,西方至为疲弊”。

    这一事件使得统治者意识到士人外流所造成的危害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国家安全问题,要想制止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科举将这些带有隐性威胁的人才笼络到自己身边。

    王栐记载:“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累有经省试取中,屡摒弃于殿试者。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黜落。嘉祐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是一叛逆贼子,为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

    由此,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到公元1279年蒙元灭宋,两宋一共维持了320年。

    在这320年间,宋朝一直面临着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

    宋朝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却缺乏一支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威慑四方的强大军队。

    宋朝的后继统治者们大多都缺乏其祖宋太祖开疆扩土的魄力。

    宋太宗为后世子孙确立了“守内虚外”的国策基准,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又为后世开了议和苟安的先例。

    此后,宋朝统治者都将精力放在了对内防范上,对外则一直采取消极退让的态度。

    北方的威胁在这种大环境下一直无法解决。

    但政治斗争的异常尖锐,民族矛盾的错综复杂,军事纷争的频繁不断,却为间谍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宋一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专门的间谍机构;从间谍的招募到奖惩都有明确的规定;情报传递方式纷繁多样;反间措施面面俱到;间谍理论得到长足发展;间谍活动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间谍的作用得到了统治层的极力认可,众多的用间高手纷纷出现。

    间谍活动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成为了中古时期的一个高峰。

    宋朝间谍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已不再是战争的附属品,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依然可以看见间谍活跃的身影。

    他们存在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帮助军队获取一场战争的胜利,在政治斗争这项全新的领域中,间谍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间谍活动早已溶入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

    然而,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在当时,间谍活动的成败还不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直到公元1279年,随着崖山之战的结束,宋王朝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皇城司这一间谍组织,才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不过皇城司虽然消失了,但间谍组织却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越来越发扬光大,比如后来的明朝,鉴于宋朝间谍组织的强大,设立了更为强大和令人闻风丧胆的间谍组织,那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相比这大家都有所耳闻吧,这都是从两宋身上汲取的经验啊。

    而且从结果来看,效果是相当的不错,甚至成为了明朝皇帝制衡文官集团最主要的手段,大家觉得呢?

    ……

    ……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