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二百八十六章 宋时四百四十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六章 宋时四百四十行 (第4/4页)

口超越百万的大城市。

    北宋时,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人口均在百万以上。

    东京城内,商业活动活跃异常。

    唐朝时,长安城内居民有“坊市之别”,居民住在规划齐整的坊内,商业活动仅限下午在东西两市进行。

    而宋朝不再有“坊市之别”。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洪流冲击之下,宋初”夜市之禁”形同虚设。

    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夜市不禁”,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的限制。

    仁宗时,商业发展到坊市无法满足需要的地步,朝廷下旨,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相当于今天的破墙开店)。

    于是从此以后,东京城里再也不闻街鼓之声,再也无人遏制正常的夜间商业活动了。

    宋朝自京都到州县镇,同业的商户,都组成商行,入行的称行户。

    东京市上至少有106多行,6400多行户。

    诸行百户,衣着各有本色。

    此外还出现了“牙人”(经纪人)和中介机构,赊卖(信用担保)、便钱务(汇兑机构)、邸店(寄存)、质库(典当)行业都出现并迅速发展。

    史载,东京城内界身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壮观,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遍布内外城的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

    东京之外,北方的秦州、太原、真定、京兆、大名、洛阳、密州、晋州,东南的苏州、杭州、江宁、扬州、真州、楚州、庐州、襄州,川蜀地区的成都、梓州、绵州、遂州、汉州,闽广的福州、广州等,都是商业贸易的重要城市。

    州县城市之外,镇市、草市星罗棋布。

    宋朝各镇设有场务,收取商税。

    较大的镇,商税收入可以超过县城。

    比镇市更小的草市数量更多,苏轼说,各地城小人多,散在城外叫作草市者甚多。

    草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墟”,较大的墟、集有酒店、客栈等,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可发展成集镇。

    镇市、草市的活跃促进了城乡贸易与交流,宋朝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州县为支撑,镇市、草市为补充的完整商业网络。

    宋朝政府通过收取商税和专卖收入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太宗时一年商税收入400万贯,仁宗时已超过2000万贯。

    专卖收入在太宗至道时就达1123万贯。

    二者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主体。

    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

    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商业贸易比北宋更为繁盛。

    临安有户籍记载的人口在南宋末年为39万户,124万人(此数不确,应该在200万左右),既是南宋的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城市。

    《中国通史》记载,临安居民所用物品,多从外地运来。

    每天食用米万多石,来自苏、湖、常、秀四州和淮南、江西、湖广等地。

    柴炭、竹木、水果来自严、婺、衢、徽等州,海鲜、水产则来自明、越、温、台等州。

    临安所需菜蔬、布匹、食盐和各种杂货,也均从外地运来。

    人们自豪的说:“以前没有过的东西,现在都有。”

    各地的产品也在临安交换转运,浙江两岸船只云集,客贩往来,不绝于道。

    临安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俱是”。

    大街上买卖昼夜不停,每天早晨五更,早市者开店营业;夕阳西下,夜市又开张。

    直到三四更后,店铺酒楼歌馆才慢慢静下来。

    临安城外数十里,也是店铺林立,交易繁盛。

    临安城内,住着大批“工役之人”,他们分属各种作坊,如碾玉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打纸作等。

    此外街巷还有许多“修旧人”,听候主顾召唤,如补锅、箍桶、修鞋、修伞、磨镜子等等。

    而且和今天一样,那时每天街上还有“扫街盘垃圾者”,有“倾脚头”的“出粪人”,还有众多的货郎、小贩、送菜工等等,社会的分工已经非常细。

    临安市上有440行(已超越360行的概念),如布行、鱼行、蟹行、销金行等,商户数量也比北宋时大增。

    ……

    ……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