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三百零一章 深受影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一章 深受影响 (第2/3页)

诏对南北士人各以其素习之业取士,号称“南北选”。

    至天眷元年五月,熙宗亦下诏,命南北选各一词赋、经义两科进士。

    天德二年将南北选合而为一,并取消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

    到世宗完颜雍时,科举考试得以进一步改革:一是增加了时务策,海陵王时科举不考时务策,“士人不以策论为意”,影响了人才质量,为此世宗提出“并答时务策,观其议论,材自可见,卿等其议之”,故官员缺额较少,后罢掉南北选,每科取士不过六七十人,官吏缺员严重,有鉴于此,世宗便命“自今文理可采者取之,毋限于数。”

    自此后,第科取士名额增加,至大定二十八年取士达586人,承安二年,高达925人。

    三是增设女直进士科,即策论进士,这是专为女真人设立的考试科目,该科设于大定十一年初只试策,每场一题,用女真大字,后又增试诗或论,用女直小字。

    可以说恒古以来,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进行科举考试,这在我国历史上算是一大创举。

    而本科设立后,首次考试在大定十三年举行,共录取徒单镒等27人。

    所取之士全部被任命为女直字教授,充实和加强了女真族的师资队伍,同时对女真族的文化开发亦起了重要作用。

    所以,金一代名士,多由此科出身。

    并且金代科举制度考试分4级进行,即乡试,府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名称始于金,当时把县试当乡试,县令为试官,及格者才能应府试。

    府试原为六处举行,后增至十处。

    府试合格者才能参加在首都举行的考试,即会试。

    泰和二年定制度,会试策论3人取一人,词赋经义5人取一人。

    会试中选才得应举殿试,而金代初年无殿试,从天德二年开始增设殿试科,除进士诸科外,还有律科、经童科、制举、武举等科目。

    进士及第后,都要从基层的小官吏作起。

    大定时还特规定,地方府一级少尹及中央政府的令史要从进士出身的小官中选用。

    至于中高级官员京主要从进士出身的低级官吏中选拔。

    如此积数十年努力,吸引了大批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踏入金朝仕途。

    使金朝的官员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繇由科地位至宰辅者接踵”,从而改变了创业阶段主要由无文化的军人掌权的局面,对促进金朝政局稳定、文化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金代科举开始于太宗天会元年,初无定期。

    自天会五年后方转入正常,三年一试。

    初分南、北两选,以词赋、经义取士,后合并为一,设进士科和女直进士科,前者分词赋、经义两科目取士,后者以策论取士。

    金共开科约40次,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4级,状元有名可考者19人。

    所取之士,多用为官吏。

    可见,金初以武夺取政权,其后统治者重文重武,以文治国,政局稳定,文武双全,国家安定,文化发展。

    到了更后面的蒙元的话,大家知道,由于蒙古族统治者重武,文化层次低,所以元朝科举制度屡兴屡废,元朝自建立至仁宗皇庆三年最初有近半个世纪科举停废,从而元代成为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的“低谷”时期。

    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世袭和举荐,由“吏入仕”几乎成为唯一的登仕途径。

    而世袭与荐举的官员文化水平极低,甚至有不识字者,经常闹些笑话。

    如日闻录》记载:“国朝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之。官府色目居长,次设判署正官,谓其识治体,练时务也。近年以来,正官多不识字。至正年间,淮东有一路总管在任,省札行下,‘辩验收差课程钱谷’,唤该吏,怒曰:‘省札云“便检钱”,许多钞在库,如何不便检,’错以‘辩验’为‘便检’也。又一县令修理谯楼,读‘谯’为‘焦’;又读‘羁管’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