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 (第2/2页)
于谦自然是闻弦音而知雅意。他的回答也只能有一个。 杨士奇说道:“今日,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太皇太后点名让你为皇帝讲官,并兼任顺天知府。” 于谦心中一跳。不过随即镇定下来了。 这也是于谦修养好。作为士大夫,谁不想为天子之师。 于谦皱眉说道:“学生有些不明白,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这两个官职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连在一起? 杨士奇对于谦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遇见这般大事,还能喜怒不形于色。他心中暗道:“于谦办事干练,遍历内外,熟知地方情弊,唯一有问题的是,对中枢不大熟悉,看看吧,如果他能得陛下赏识信重,将来就将他从顺天知府上调入六部之中。” 于谦入京之事,杨士奇并没有多着急办。里面还有一些波折。毕竟河南旱灾刚刚过去,于谦又想整修黄河堤坝。这些事情总要收尾。 杨士奇熟知地方情弊,所以宁肯让于谦在地面逗留一两个月。也不想因为官员交接问题,贻害百姓。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 因为于谦的事情,皇帝特别在早朝之后,留下杨士奇奏对,问得就是于谦何时入京? 杨士奇虽然在很多事情上不说话,但是却是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宫中一些事情,也万万瞒不过他这个三朝老臣。 他知道,皇帝在秋日那一场风波之后,变得安分多了。每日除却雷打不动的读书之外,又开始在侍卫的指点之下,练习骑射。 奏折也看,但是再也不发一言。 越过太皇太后召见大臣,更是没有的事。 唯一一次,也就是这一次问于谦。 杨士奇这才明白,于谦在皇帝心中可是简在帝心。比他想象之中还重要。 于是杨士奇对于谦的态度也变了。 到了杨士奇这个年纪,有些事情,他都要想了。 比如后事。 杨士奇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不成器也就罢了,但是狂妄不知收敛,残害百姓,有时候杨士奇就想亲手将长子给杀了,清理门户。 但是下不了这个心。 似乎因为长子的原因,对次子的管束又太狠了。 此子老实倒是老实,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却不能仅仅是老实。所以杨士奇政治遗产,却不是他们能够继承的。 杨士奇有心在年轻一辈之中,选出几个人来。以免他死后,朝廷青黄不接。 杨士奇选人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分量,就是与皇帝的关系如何。 有明一代,仁宗东宫诸臣,是与皇家关系最好的。可以说君臣知遇,善始善终。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对大臣,犹如家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亲近的关系,东宫诸臣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才有仁宣之治。 虽然不好听,但是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圣眷。 杨士奇不知道于谦到底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皇帝记住于谦。杨士奇心中于谦的分量,就大大加深了。 今日一试,于谦清廉有节,又有城府,不是如李时勉一般,忠直有余,权变不足。毕竟在内阁的位置,不能光凭忠直来办事。 杨士奇将皇帝受罚之事,给于谦说了,自然有春秋笔法,有些省略。对皇帝与太皇太后都有所美化。最后杨士奇问道:“你觉得皇上之心,如何?” 于谦说道:“陛下天资聪慧,继承太祖太宗清净大漠之心,亦知道虏不可骤灭之理,实乃朝廷之福,只是可惜,而今天下卫所,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时候了。大军不北伐尚可,一旦北伐恐怕淇国公之遇,复现于今日。” 淇国公丘福授命北征,全军覆没。这是永乐一朝少有的大败仗。 杨士奇说道:“这也是太皇太后让你担任讲官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