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_第六章 从头开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从头开始 (第2/4页)

平时联系电话费太贵,是不是?”

    冬子觉得老板说得对,毕竟在这里工作,如果用外地的手机号,是贵了点。况且,冬哥这个手机虽然关机了,但要开机,总害怕容城的亲人打电话,或者武汉的小姨来找他。

    办号码只需要身份证,十来分钟就搞定了。那个容城的号码从手机上下来时,冬子想了想,还是没有扔掉,放进了上衣口袋,毕竟,此时他身上,容城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冬子还想起一件事:“罗哥,你先骑车回去吧,那边有个市场,我想买点东西,没衣服换了,过会,我自己回去。”

    罗哥点了点头,准备上车时,突然想起什么。“小陈,有没有钱?要不,我先给你几百块?”

    “还有,不用了。”冬子觉得,这个罗哥,还是比较精明的。

    冬子钻进那条小巷子,那是当地一个最为普通的廉价货品市场。用武汉话来说:都是汉正街的货。

    武汉的汉正街,位于汉江流入长江的入江口。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进入武汉境内,让武汉成为这黄金水道上最重要的中转码头。从张之洞的洋务运动以来,武汉的交通建设以及工业发展,就占据着中国的独特地位。这里号称九省通衢,在中国地图上,它接近中国内地的物理中心。它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大动脉京广线的中点,也是长江的航道的中间点。当然,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也从这里汇合。

    如此优势,让武汉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统中心城市。工业能力,从清朝的汉阳造到新中国的武钢,都曾经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从交通来说,万里长江的第一座桥,就修在武汉。

    两江交汇处,历史上都是商业集散地。汉正街也不例外,成为近几十年,一个货物集散中心。但是,这个汉正街,当年在最红火的时候,市场定位却是广大的内地农村市场,所以,廉价,才是它最主要的特点。

    正因为廉价,所以货品的档次就差点。以至于到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上升到世界工厂的地步,汉正街还是被定位为大路货的市场。而浙江的义乌,早已将小商品中的精品,流通到了全世界。

    全国从商业到工厂都在升级,汉正街如同一个走不动的老者,保持着它的沧桑。到了冬子到武汉时,武汉好像从梦中醒来,开始发力追赶。提升城市品质,首要的就是修路。地铁高架到快速路,同时发力,想要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

    毕竟有悠久的底蕴,只要发力,赶快起来也快。因为交通改善在即,城市焕发出热火朝天的热情,大量的高楼起来了,城市的面貌也迅速改善。

    当然,在目前这个建设的高峰期,马路被渣土车压烂了,到处是建筑垃圾与灰尘,到处是工地的照明与喧闹,要干大事的城市,顾不了那么多。

    而青山区,围绕着武钢的棚户区改造,也正在进行。每天都会听到拆迁的消息,许多当地住户期盼着横财的到来,人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跳动感,说话的声音也大了,情绪也就显得比较毛糙。

    “这件多少钱?”冬子问的是一件牛仔衣,帆布的,好干活,穿不坏。

    “120”对方回答很干脆。

    冬子做过生意,知道讲价的办法。“60”,冬子知道,武汉还价,要砍一半。这是汉正街进的货,冬子虽然没去过汉正街,但知道,只要在武汉,规矩都差不多。

    “80你拿走,少了,就莫扯了。”老板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反正生意好,他不愁没人要。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提高卖出的速度,加快资金周转,以量求胜,薄利多销。

    冬子也不还价了,直接80元拿走了这件衣服。冬子还买了一些其它的衣服,还有必要的洗漱用品等,用一个大塑料袋子装上,提着就往店子那边走。他在路上,总是边走边望,倒不是在认路,这路没什么好认的。这里的路有一种计划时代的规则。比如工业从一路到四路,顺着来的。

    在武汉,叫什么路的,一般都是与长江简直的街道。与长江平行的路,一般后缀名为某某大道。

    他望来望去,其实有一个期盼:或许能够巧遇燕子呢?

    等冬子终于回到店子时,发现罗哥不在,而黄姐,正在打开账本算账,计算器还开了声音,听得出数字。看到冬子进来了,黄姐马上合上账本,好像生怕别人看见似的。

    “哟,买了这多东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