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绝尘_1948.吃水不忘挖井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48.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1/2页)

    1948.吃水不忘挖井人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物是按照类别聚合的,人是按照品行来分群的。不管是臭味相投也好、狐朋狗友也罢,反正就是有着相同志向的人才能相聚成群。有人将人群的类别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落后自己的、一种是和自己同类的、还有一种就是超越自己的。

    于是就有了圈子。这个名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官场。因为圈子是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任何人**官场就会或主动加入某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就会被其他的官场中人归类和贴上标签。比如太子身边的人、宰相府里的幕僚、某某老师的门生、黄埔军校的学生等等全都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圈子。而如果清高独傲、置身事外,其结果就是上边没人照顾,下边也无人追随;既成不了气候,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般而言,官场中人几乎从一开始就要对圈子进行研究和抉择。小小公务员要选好自己的圈子,在鞍前马后的同时,在圈子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圈子,这样才能对上有自己的话语权、对下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而最高首长(如皇帝或君主)则要在扶持自己圈内人的同时,打击敢于挑战自己的圈子,并努力平衡好其他的圈子,让他们存在并展开竞争,自己好从中渔利。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圈子不过只是个自己生活范围的概念而已。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交往就从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特定的某个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扩大到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朋友圈了。这样的圈子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甚至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包括QQ、微信、博客、论坛和网站,就形成了个人获取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每个人的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同学、街坊邻居,甚至还有各种粉丝、各种话题、各种需求、各种目的的个人共同组成一个规模大小不等、文化程度各异、生活状况和年龄大小各不相同的圈子。因为朋友圈是现代社会交往的一种产物,除了有其一定的社会属性,在网络萌生的新媒体时代,更多的却是指向某个更加单一的圈子,如户外、义工等;有的甚至是临时性的,比如某项快闪、慈善活动。

    而朋友圈的作用就是使得圈内的人一方面满足于某种归属感、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找到共同价值取向的知己;另一方面在轻易获取某方面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找到抱团取暖、相互支持、利益互惠、合作共赢的感觉共同空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什么样的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而每个人所进的每个朋友圈都是为了那个圈子里的"资源",而朋友圈的资源也是可以共享的。

    基于现实生活而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的朋友圈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汽车发烧友可以加入汽车圈,艺人粉丝也可以加入他的铁粉圈,喜欢IT的可以创办自己的朋友圈,同志也有自己的倾诉之地。从人群发展到圈子、在发展成朋友圈文化,其实就是对原来的人群和圈子重新进行了一次分类划分,即分众的模式。也就是范围更加广泛、定向更加准确的新一类人群。

    可是却不断有人在删除微信的同时,也删除了他所有的朋友圈,对朋友圈说了一大堆坏话:他把朋友圈说成是"那恶烦嚣的小世界。"在领悟到"社交平台让自己过多地关注别人的生活,好像都和你有关系。但事实上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之后,又回顾了自己发朋友圈所花费的大量时间,痛心疾首的控诉:"当你获得很多赞,很多评论时,你会满足,你会自负,你感觉拥有一种非常强大的认可感,但这种感觉持续时间很短,过不了多久,你大脑释放的荷尔蒙又会驱使你去发掘更好玩的事情发送朋友圈,你就像一个多年的吸毒患者,不停地寻找着给你带来舒服的满足感。"

    关于看别人的朋友圈的评价深有同感,但自己频繁的发朋友圈导致的浪费时间就是自己不能自律的后果,居然雷打急了往树上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