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_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悲哀就是必然的结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悲哀就是必然的结局 (第1/3页)

    二百五十四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姜维加督中外军事,魏狄道长李简请降。

    姜维第五次北进,蜀张嶷战死,魏讨蜀护军徐质战死。

    姜维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还。

    淮南第二叛,司马师病逝,弟司马昭继专魏政,姜维第六次出兵北进,张翼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蜀军在洮河西岸打败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损失过万人。

    这是姜维有生之年最大的一次胜利。

    陈泰、邓艾等人解狄道之围。

    邓艾开始驻守陇西。

    二五六年姜维进位大将军。第七次出兵北进,在段谷受邓艾阻击,蜀军惨败。

    二五七年淮南第三叛。

    姜维出骆谷依芒水围攻长城,司马望、邓艾坚守拒不出战。

    算作第八次北进,谯周作《仇国论》。

    二五八年姜维提议汉中“敛兵聚守”放弃险境退守据点,黄皓升任中常侍兼奉车都尉,开始乱政。

    二六一年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共录尚书事。

    蜀汉内部反对姜维北伐的声音达到最高分贝,甚至意见不合的诸葛瞻与黄皓此时一致向由督江州军事的阎宇代替姜维。

    姜维这时的处境相当艰难,为了保住自己的兵权,姜维打算再一次出兵北伐。

    汉晋春秋载这时廖化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戢”的意思是收藏,姜维说这话应该是对蜀汉政局的感慨。

    廖化发牢骚说,伯约曾说过:不停止用兵,必定是自败的下场,现在智力不比敌人强,力量也小,却常年用兵,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正是现在的情况啊。

    姜维当然知道这样的局面,可是他又能怎样做呢?

    他能改变什么呢?

    二六二年春夏之交,六十一岁的姜维再次率蜀军向陇西方向进发,在侯和被邓艾击败,姜维没有返回成都,退屯沓中。

    历次的战役也表明成长后的姜维野外攻击战比较在行,但是攻坚战始终无所作为,当然这和蜀地出陇西后所拥有的军事条件相关。

    作为一个敌国降将,这么多年的征战已经让所有人疲惫不堪,没有人相信孱弱的蜀地能够复兴汉室。

    姜维就像一个在从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下卖力奔跑,旁人看的辛苦,也扼腕叹息,但终归是个悲剧。

    但这不妨碍所有人对姜维个人品性的褒奖,蜀汉学者郤正后来著文评论姜维说:“姜伯约身负国家上将之重,位列群臣之首。

    但住宅简陋,没有多余财产,没有妾室,家中也不置声色娱乐之物。

    穿着的衣物、出行的车马和饮食用品一点也不奢华繁复。

    所得的官俸,都是随手用尽。

    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清高廉洁,而是本身对这样的待遇已很满足,没有更多的要求。

    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成功的话就赞美他,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

    所以对姜维这样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结局,而加以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他方面。

    这是有悖春秋褒贬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是可以作为一时仪表之范的杰出人物啊!”

    姜维不懂为官从政之道几乎也没有挚交好友,只有在极度压抑的情况下有过发泄的情况,第八次北进失败后,一向不服气姜维的杨戏在酒后言笑,军队回到成都后被贬为庶人。

    可以说,姜维是孤独的。

    二六三年八月,魏司马昭三路伐蜀,姜维孤掌难鸣,钟会破汉中进逼剑阁,邓艾突破阴平进逼成都,刘禅投降。

    在剑阁守备的姜维听到这个消息时居然没有放弃,暂降钟会,静待钟会进成都后与邓艾翻脸,得知钟会彻底叛变的姜维激动不已,在他心底有了一个复国大计。

    他给刘禅密书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写魏氏春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