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_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 (第1/3页)

    一部《大唐游侠传》,写尽男儿之间真豪情。

    而南霁云可谓是其中最精妙一笔。

    他威风凛凛,铁骨铮铮,后世将段珪璋与南霁云评价为两大游侠。

    千里救友,他将己之生死置之度外。

    骁勇过人,他令敌军闻风丧胆。

    勇于任事,他尽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

    临终慰妻,他又是柔情百转的痴心人。

    古风侠烈,铁骨柔肠正是中肯的南霁云评价。

    身处乱世,他以自己的全部血肉和生命去守护一座必破的孤城而毫无怨言。

    正所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宁死不屈,与城偕亡,身死而灵魂不灭,在睢阳奏响了一曲永生的悲壮之歌。

    有人对南霁云评价,他啮指乞师,爱恨分明,重回危城,彰显了战士本色,和金庸先生射雕中固守襄阳城的郭大侠同是铁血丹心。

    三十四部梁书中,温雅儒侠固然清润如春水,而南霁云身兼江湖游侠气概与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却是梁书中一股不可多得的浩荡激流。

    南霁云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正如梁羽生自己所评价的那样“敢笑荆轲胆如鼠,好呼南八是男儿”。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义坦荡,什么是乱世豪情,什么是超出功利之外的永生价值。

    南八,英雄不死,他所代表的华夏男儿,粗犷中现出柔情,侠义间偕有忠勇,必将如雕塑一般,永生于千万人心中。

    …………

    “这人怎么这般的熟悉?”

    唐玄宗李隆基为之一颤。

    这个名字……

    南八,南八……

    是了!

    安史之乱郭子仪为何可以力挽狂澜。

    这其中难道就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吗?

    南八在李隆基眼中,肯定是微不足道的。

    可安史之乱这恶果,却是由于李隆基而真实出现的。

    种了这恶因,也尝了这果。

    “哎!”

    “果真是朕做错了。”

    “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啊!”

    …………

    南八战死的功劳有多大?

    他七岁儿子因此也获封四品官,人们还说皇帝小气。

    唐宪宗元和四年,大文豪柳宗元正在永州熬日子。

    自从他被贬官到荒僻的南方,来探望他的故人很少,他们都怕惹祸上身。这时候,朋友对柳宗元来说尤为重要。

    但这一年,柳宗元又送别了一位好友,永州刺史南承嗣。

    南承嗣到永州才两年多,和柳宗元一见如故。

    两人时常在一起喝喝酒,侃大山。

    近日,南承嗣接到朝廷调令,将他“量移”到澧州当刺史。

    澧州比南部的永州好得多了,因为做官大都不想去南方。

    “量移”相当于开恩赦免,从这两个字就知道,南承嗣当初到永州也是因为受到责罚。

    他之前是涪州刺史。

    那是元和元年,宪宗皇帝李纯发兵平定了西川军阀刘辟叛乱。

    有功者赏,有罪者罚。

    因西川叛军一度占领了戒备不严的涪州,后来南承嗣被人告了一状,就到了永州,和柳宗元做伴。

    表面看南承嗣的职务没变,都是刺史。

    不过唐朝把天下各州按人口分为上中下三等,刺史的官阶高的可以是从三品,低的还有从五品。

    而南承嗣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即便在贬谪期间,官阶也没降低过,一直是四品。

    柳宗元为南承嗣的工作调动感到高兴,不光给他写了送别诗,还写了《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

    南承嗣的官位并不是读书得来,而是因为他父亲生前的功绩,朝廷特批的。

    事实上,南承嗣还是个七岁孩童的时候,就已经获封“婺州别驾”。

    别驾相当于于汉代的郡丞,职权大,有自己的专车,因而得名。

    唐代的别驾是从四品。

    一个七岁的小孩被封四品官,却没人表示不满。

    相反,时人还觉得皇帝小气,给南承嗣的嘉奖太低了。

    因为他的父亲,正是千古罕有的大英雄南霁云。

    这个嘉奖多吗?

    真的不多。

    要知道,当时睢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