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巡查后,硬说我小小县令要造反?_第八章 什么是因地制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什么是因地制宜? (第1/2页)

    纪纲顿时感觉十分新奇。

    “这比起京城那帮人所用的红木雕花窗栏,和屋内昼夜不停燃烧的名贵香料,你们这里的装修,倒是十分新鲜省钱了。”

    朱棣环顾四周,说道。

    徐子麟一边招呼别院的人上菜,一边说道:“竹林是县郊竹贤村的男女老少承包。我刚上任的时候,竹贤村穷的只剩下活人了,后来我改育了本地竹子的品种,大大提高了产量,竹贤村的后山也就开辟为竹林了。”

    “承包?怎么个承包法?”

    朱棣知道,自己那个贤能太子朱高炽,对于实际的民生几无了解,自己更是半生戎马,从未低头躬耕于民生制度,听到徐子麟的说法,十分新奇。

    徐子麟笑了笑,起身说道:“依我大明律法,土地皆属国有,百姓分得田地耕种,上缴土地税,还要上缴部分农作物,剩下的才能用于交换银两,对吧?”

    朱棣点了点头,这是自太祖起就实行的制度。

    “但是我们新培育的竹子,却不在缴税名册之中。而且,当今的律法有一个弊端。”

    徐子麟压低了声音,这话他一个县令可不好乱说,纪纲当即就站了起来。

    “你说什么?你是对我大明律法有什么质疑和不满吗?”

    纪纲脸色有些红,朱棣赶紧摆了摆手,示意纪纲坐下。

    纪纲有些愤愤,而朱棣却面不改色。

    他很好奇徐子麟的想法,他越来越觉得此人绝非笼中之物,区区县令,实在有些屈才。

    “这里没有外人,我绝不外传,但说无妨。”

    徐子麟也被纪纲的反应吓了一跳,不过还是清清嗓子说道:“按大明律法,蓬莱县所缴纳的官粮官物都有定数,县衙也按照人丁之数分给了县内百姓以及下辖的村落,对吧?”

    朱棣点头,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他认为自家太子对这事的规定很合理。

    李达却摇了摇头,“竹贤村背靠深山,面朝荒地,说是一毛不拔都不为过,按人丁分配,每年需要缴纳的粮食至少有四百石。全村一年的口粮都没有三百石,去哪里准备这四百石粮食?”

    “准备不出粮食,壮丁就要被拉去做徭役。壮丁本就不多,大部分都去做了徭役,谁来种地?土地本就贫瘠,剩些老弱妇孺可怜还要足蒸暑土气勉强糊口,日复一日,民不聊生。”

    李达忍不住感慨,若不是徐县令上任进行了改革,只是死板执行律法,哪里有如今蓬莱县的繁荣?

    朱棣如同被雷击中一般,久久不能说话。

    纪纲也沉默了。身为锦衣卫指挥官,他从不缺俸禄,家人一直衣食无忧,也不了解如此细节具体的内容。

    徐子麟继续说道:“所以我就实行了新的办法,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朱棣重复了一遍,眼神中有一些迷茫。

    迷茫就对了。徐子麟忍不住暗爽,当年他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

    “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县总有土地肥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