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必成之凤栖梧桐_第一九四章 登临鼓楼 (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九四章 登临鼓楼 (1) (第1/2页)

    杨海燕打字的过程中,刘文明也看出来了,丫头子不光是模样好,才华也好,肚子里有墨水。对杨海燕,刘文明非常信任,知道杨海燕能把自己的材料打好,就不再守在边上了。于是,刘文明就让杨海燕抓紧时间给他打材料,他自己呢要去农专去转转,去找高天鹏。杨海燕转过头,冲刘文明一笑,天天地说道:“你忙别的事去吧,材料交给我打就行了,等打完后你在校对。”

    “啥时候能打完?”

    “一百多页呢,最快得两天吧。”

    “两天?你确定?”

    “确定。”

    “好!就两天,两天后我来校材料。”

    刘文明从打字部出来,骑上他的自行车,往农专骑行而去。

    小城的街道很窄,两边是挺直的白杨树。威风迎面吹来,吹动了刘文明的头发。刘文明的头发略带卷曲,随着风力,头发就飘逸起来。刘文明心情很好,时不时地甩甩他的头,一头秀发就随着力量摆动。

    慢慢悠悠地,刘文明来到了县城中心的钟鼓楼。

    钟鼓楼四个门洞正对着四天大街,刘文明骑着自行车从南往北进了钟鼓楼洞子。进入钟鼓楼洞门后,凉爽的风迎面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刘文明心想,时间还早着呢,我到钟鼓楼的上遛上一圈走。

    刘文明把自行车支到了城门楼子出口处,从钟鼓楼北面的台阶上就上了钟鼓楼。刘文明虽然是学习酿造的,但对对各种建筑都极为感兴趣,尤其是古代建筑。刘文明觉得,和白酒一样,古代建筑也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有时候,古建筑和白酒酿造是一脉相通的,都要糅合进文化元素,才有价值。刘文明想起他在四川的生活。成都的楼倒是高,但没有沿山的钟鼓楼历史悠久嘛!几千万元能盖出高楼大厦来,但搞不出钟鼓楼来。刘文明为家乡的钟鼓楼而自豪。

    其实,刘文明不止一次地倘佯在钟鼓楼下,仔细研究着钟鼓楼台基的建筑奥秘;他常常登临钟鼓楼之上,看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的楼体发呆,他在琢磨,古人不用一釘一铁,完全靠着木头之间卯卯相契,竟然把建筑搞得如此精妙,这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刘文明又联想到酿酒和种菜上了。酒现在是没条件酿造;但种个菜有啥难的?只要地好、肥足、科学种植和管理,产量就高,质量就好,销路也就广阔。这和盖钟鼓楼一样嘛,不精益求精,能盖出这个钟鼓楼来?!

    我上去看看去。

    刘文明健步登上了钟鼓楼。

    上了二层,拐了个弯,就到了二衬平台,见一大群人都在茶座上喝“三泡台”。

    喝“三泡台”是沿山人的一种习惯,沿山人在闲暇时,或大树下,或水榭旁,或楼阁内,三五成群的,吸着卷烟,喧着闲谎,喝着“三泡台”,一坐就是半天。

    那时候,文物保护还没有提上重要日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山钟鼓楼在人们眼中也不过是个旧建筑而已,人们可以随意上,也可以在上面搞经营。精明的人就在上面摆上了茶摊。

    刘文明上到钟鼓楼上后,一个喝茶的就大声地喊:“呔!刘文明,你不好好干你的村主任助理,咋也跑到这个闲地方来了?”

    刘文明循声望去,原来是行署人事处的老王。刘文明考干和分配过程中和老王接触过一两次,有些手续就是老王给办的。刘文明坚持到最艰苦的靠山乡刘家寨去,行署人事处的人都知道。这个老王是行署人事处的一位科长,才刚刚退休。

    “哦呦!是老领导啊?!好久没见,把人想得,就说哪天了抽空看看你去呢,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刘文明满脸堆着笑,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