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状元郎_第2章 脑袋被驴踢傻了的家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脑袋被驴踢傻了的家伙 (第1/2页)

    那确实是一个脑袋被驴踢了的家伙!

    关于她父亲对郑浪之的评价,郑书笙基本表示同意。

    郑浪之,姓郑名经字浪之,是郑氏去年秋试新中的一名举子。

    按理说,既然能中举,那应该跟傻没关系,要知道,不管是在哪年哪月,中举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就以大夏国为例。

    大夏共有44州145郡,光是豫州,去年参加乡试的秀才就多达800多人,最终中举的仅15人,其中荥阳郡包括郑浪之在内仅三人。

    一个万里挑一的读书人,跟傻又有啥关系?

    此事还得从头说起。

    说起来,郑浪之此人的身世还蛮波折的。

    论出身,他仅是郑氏家族六房的一名旁系,在整个郑氏里已属于边缘中的边缘的那种,因此家庭背景谈不上有多好,也就仗着郑氏的姓氏,还能分得十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比普通寒门强不到哪里去。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别说中举,就算是中秀才都很难很难。

    这就不得不再说说郑氏的祖训。

    按郑氏祖训,凡郑氏族人,凡郑氏旗下子弟,无论直系旁系,都有资格世世代代享受郑氏的教育扶持,但凡族人中有资质者,无论家道如何,家族都必须确保他能获得青云直上的教育条件。

    为此,郑氏开办了规模极为完善的族学教育,在荥阳各地,但凡有郑氏族人聚居子弟,必有家族开办的启蒙私塾,然后在各县,必有郑氏学堂,负责接收启蒙私塾中的佼佼者。

    再然后,郑氏学堂中的佼佼者,一旦能县试中童生,就会被集中到荥阳郡来,接受郑氏精学的精华教育,向秀才、举人、进士之位发起冲击。

    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所有的开支,都是由郑氏族产收益来承担。

    这也正是郑氏屹立数百年不倒,人才辈出,位列三公九卿之人多达十来个的真正原因。

    而郑经,就是郑氏族学的受益者。

    从小聪慧过人的郑经自己倒也算是争气,五岁进启蒙私塾,八岁就升到了县里的郑氏学堂,然后十四岁就中了童生,来到了荥阳的郑氏精学,再然后就是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

    单从求学经历来看,这上升速度,绝对称得上是顺风顺水,在整个郑氏的年轻一辈里也极为罕见。

    只不过与其求学顺利相对的,则是命运的坎坷。

    就在郑经十岁那年,遇灾年大水,黄河两岸决堤,家在黄河边的郑经一家也一并被湮没,其父母及弟妹都不幸遇难,唯有正在城里郑氏学堂读书的郑经幸免,但却沦为了一名孤儿。

    也好在这不仅没有挫其心志,反而让他奋发图强,一路高升中举,成为了郑氏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只是谁也没料到,中举后的郑经竟然还会有波折。

    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在成为举人之前,郑经的日子是过得比较艰难的。

    在中举之前,他在读书方面虽有家族的扶持,但吃的是私塾里的大锅饭,住的是私塾里的通铺,读书之余,也还得帮私塾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比如说帮先生抄抄诗文之类的。

    到中了秀才之后,情况会稍稍好点,比如说杂活之类的用不着他干了,但却得开始兼任郑氏精学里的启蒙老师,来给直系子弟进行幼童启蒙教育,再加上家中传下来的那十几亩地的放租收入,才有条件去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花费颇高的六艺。

    真正改变命运是在中举之后。

    按照朝廷的规定,士子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