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状元郎_第330章 逼出来的决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0章 逼出来的决定 (第1/2页)

    郑经的这一表态,又算是帮他在宣帝爷这里稍稍挽回了一丝好印象。

    道理很简单。

    在这个时代,崖州确实还属于未开化之地,在中原一统后的秦代,它就被称之越郡外境,因位置偏远,一向就是四大流放地之一。

    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之后,都还未曾改变,包括鼎鼎有名的苏轼,也曾被流放至海南,然后留下了“食无肉,出无友,居无屋,病无医,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文字,由此可见,崖州的生活条件是何等的恶劣。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连做官都没人愿意去的地方。

    现如今,郑经却表态,愿意去崖州制盐,那在宣帝爷看来,这绝对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表现。

    大夏国能制盐的海岸那么多,他为啥不选一个离会宁近的地方?

    哪怕是选广州的南海郡,也比选崖州要强上许多啊!

    不就是为了暂时不被现有的那些垄断盐业的世家所察觉吗?

    反正宣帝爷是这么理解的。

    因此,此前他内心的那一丝不快,现在几乎已消散一空,哪怕郑经要从中分去一半的收益,现在他也理解了,毕竟郑经要分银子的目的,是想让天下人都读得起书。

    这印象一扭转,那宣帝爷也不能小气了,他立即表态道:“好,等你准备妥了,来告知朕,到时朕给你一个惊喜。”

    什么惊喜?

    除了从三品制盐御史的官职之外,起码还包括五百兵卒,以及两条大海船!

    这是宣帝爷所能想到的。

    之所以要给兵卒,当然是因为崖州是蛮荒之地,必须有人去保护郑经,以及即将建在那里的制盐场,总不能盐还没炼出来,人却被害了,那样可是大夏国的损失。

    至于大海船,那就更好理解了,那么多人从会宁去崖州,当然是走海路最快,他总不能把郑经派去不毛之地,连个交通工具都不给。

    想让马儿跑,却不给马儿吃草,没有这样的道理,他真要是让郑经两手空空就去崖州制盐,那这事一被传出去,他一定会被人骂昏君。

    这就是宣帝爷的考量。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接下来的这三四个月的准备期内,郑经能先把精盐给试制出来,摆到他面前。

    ……

    “你真要去崖州制盐?”

    一出宫,德王爷也迫不及待地问了起来。

    此时的他,是无比内疚的,因为他跟宣帝爷理解的也差不多,郑经之所以选择去崖州制盐,目的是为了避现有盐商世家的锋芒。

    这确实让他极为内疚。

    毕竟破坏郑经跟王家的合作,强迫他跟朝廷合作的主意是他提出来的。

    “嗯,我思来想去,只能选崖州了,那样才能尽可能地保密。”

    因为心中有鬼,郑经自然是不可能实话实说。

    这就让德王爷更是愧疚了,叹了一口气说:“唉,都怪我考虑不周,把你给害了。”

    在他看来,像郑经这样一位名震天下的大才子,现如今却即将被迫南下崖州,比发配还要过分,因此,他那一丝尚未被狗吃光的良心终于发挥作用了。

    “没啥,崖州虽苦,但我能承受得了,毕竟我从小就是苦过来的,你真要是愧疚的话,到时多补偿补偿我就好了。”

    郑经当然是顺着话题勒索起了好处。

    去崖州苦吗?

    对别人来说,可能是苦的,可对他来说,却相当于享受。

    要知道,到了后世,海南可是被称之为琼州,被誉为宝石一般的地方,那里四季都有着明媚的阳光,洁白的沙滩,吃不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