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出一个盛唐_第六百三十七章 海寇凶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七章 海寇凶猛 (第1/2页)

    刘知俊与天策右军分批次撤回之后,倭岛又起了一些波折。

    浪人、武士暗中作祟,兴风作浪。

    大量不愿屈服的武人涌上海洋,成为海寇。

    东海上颇不平静,分散了玄武军的精力,宣武军都指挥使顾全武疲于奔命。

    一万人的海军,还要驻守各地,对海寇的打击力度不够,只能维持浙东到东瀛的航行安全。

    而这个时候,王审知与源经基起了冲突。

    福建军的几个士卒在伊势巡防时不知所踪。

    王审知有理由怀疑是对面尾张的武士们下了黑手,集合一万士卒,要搜寻尾张。

    尾张靠近畿内道,开放较早,自古就是倭人的粮食产地,又海运发达,经济昌盛。

    地形上,扼守畿内道与关东的要冲。

    历史上的织田信长就是依靠此地地缘优势,一跃而起,成为倭人的霸主。

    福建士卒到底有没有丢失不重要,由此引发尾张、三河、远江三地豪族联合与王审知对峙。

    源经基积极声援三地,并异常聪明的将此事上奏平安京,请求都督徐温仲裁。

    徐温当然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摩擦,而是双方彼此间的试探,同时也是试探大唐的态度。

    毕竟双方现在都是大唐的属国。

    刘知俊在时,没有一人敢动,全都老老实实,刘知俊一回大唐,各种幺蛾子就扑棱起了。

    根本原因是王审知在失去富庶的畿内道与平安京之后,所得土地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区,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即便从头建设,也需要时间和投入。

    自然而然,王审知就看中了尾张等富庶之地。

    福建已经大致交接完成。

    王审知手上的牌越来越少,东征倭土已经耗费了他不少实力,急切渴望获得新的栖息地。

    “三方之中,王审知带甲六七万,实力最为雄厚,源经基亦有三四万之众,将军当慎重。”幕僚严可求道。

    徐温沉思之后道:“不然,依势、尾张皆在平安京之侧,我若无动于衷,彼必得寸进尺,王审知、源经基惧刘大将军而不惧我,何也?兵威不展,则势不存,我意陈兵尾张,扬大唐军威,断二人之念。”

    严可求道:“王审知、源经基仇深似海,即便今日不战,他日必定会再起冲突。”

    徐温笑道:“他们什么时候打都可以,但不能是现在。”

    此时离册封源经基只过去了一个多月。

    东瀛道的矿山在开采中,大唐的各项措施刚刚展开。

    王审知的试探有些心急了。

    所以引起了徐温的警觉。

    现在是王审知的实力最强,徐温一时摸不准王审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毕竟王审知在动手前,也没向平安京禀报,属于擅自行动。

    而倭土的稳定,关乎大唐的利益。

    仗一旦打起来,变数太多。

    王审知胜,势力膨胀,得尾张之地,对平安京与畿内道形成三面包夹之势,就算不敢动手,挤压大唐利益是肯定的。

    若源经基再胜,必鼓舞倭人士气,弄不好倭人又扑腾起来。

    暂时维持当前形势,最符合大唐利益。

    翌日召集五千唐军,各执旌旗,披重甲,浩浩荡荡向尾张挺进。

    虽只有五千众,但阵列森然,盔甲鲜明,人人抖擞,颇有虎狼之气。

    倭人望之而色沮。

    王审知也退回伊势。

    唐军果断介入,双方反而都偃旗息鼓了,都派出使者听候徐温裁断。

    徐温只令双方退兵,搜寻失踪士卒由唐军执行。

    倭人只能同意。

    此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