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共3册)_后记人情老易悲如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记人情老易悲如许 (第1/2页)

    素履无咎

    1.阅读

    读完《柔福帝姬》定稿,已是2005年的立秋。两年前我在天涯论坛上打开《柔福帝姬》的第一段时,初夏的绿荫正从容地铺开;现下窗外槐花簌簌飘落,结束和开端仿佛相隔未远。而其间是倏忽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经历一些浮沉和变迁,与一些人相识,又与一些人失散。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发布于互联网的小说不是快速湮没被人遗忘,便是快速付梓实现商业价值,《柔福帝姬》经历两载终成完璧,算是一个异数。两年以来,有过网友蜂拥顶贴讨论的热闹,也有过作者缀笔锁贴的沉寂。当时那个初夏,恐怕没有人想到我们将会经历两年的光阴,在互动和内省间沉静地日臻成熟。

    在以互联网为发布媒质的业余小说作者中,米兰是个相当传统的特立独行者,素材严谨,文字繁密,不厌其烦地润色推敲,并非激情之下一挥而就的即兴写手。同时她又是个互联网时代的作者,秉承共享和交互的精神。《柔福帝姬》连载帖子往往成为天南海北杂谈的沙龙,不同知识背景的网友自由地发表对人物、情节、文字的意见,从历史背景的考据,结构的设计乃至宋时器物风俗,无所不谈,她的帖子往往是一个热闹的沙龙。米兰是一位热忱谦和的沙龙主人,而又保持着创作的独立意志,旁人雄辩的说辞和殷勤的阅读期待并不能真正左右她的写作,作为读者,我不能完全了然互联网上的交互对米兰的创作起着何种重要和微妙的影响,她决不是一个闭门著书的传统小说作者,但也并非为了网络声名和在线阅读快感而创作。她在交流中保持着一定的沉默,她的写作既是自己的一种探索,又是与众人共享的经历――令人想到罗兰巴特所谓写作的理想形态:既被动又主动,既善于交际又独善其身。

    《柔福帝姬》是一个过程,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很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在经年辗转间记挂着这个故事,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线阅读,此时此处我默然回想蓦然回想,两年来的纷繁世事恍成背景,环绕着《柔福帝姬》的阅读记忆。重读整个故事,更有一番厚积薄发的滋味,岁月沉静地渗入了小说,文字内外的历程微妙地互动着,时光流逝,有些谜语被我们猜中了,有些却始料未及,惊喜变成感慨,滑稽变成悲壮,漠然经行变成黯然凭吊――《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亡,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

    2.虚构

    因此,《柔福帝姬》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现代人翻阅历史中幻生的梦境。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

    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者尽力营造小说中真实的质感,在完成故事架构的脉络前提下,尽量追求历史的真实,作者勤奋地翻阅过卷轶浩繁原始史料,从常见的《宋史》,到笔记类如《四朝闻见录》,乃至《三朝北盟会要》《宋会要》。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传媒背景,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

    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茀并非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从汴京华阳宫前的秋千到临安德寿宫中的纨扇,跨越了赵构的一生,从孤独的少年到寂寥的老人,一般是繁华掩映下的孤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