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_第0101章:立皇子否?官家无子讨论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101章:立皇子否?官家无子讨论会 (第1/3页)

    第102章立皇子否?官家无子讨论会

    八月初三。

    中书省将官招商之策正式下发至各府、各州、各军。

    各地方主官皆需走出官衙,依地方特色货物优势,以官声带动商贸,以商贸带动民生,多州联动,促进商贸繁荣……

    涉及官员贪墨、强权、垄断、欺压、掠夺等情况的惩罚条例也甚是明晰。

    以防官员仗势而为,破坏商贸市场。

    此策亦将纳入地方官员的考绩之中,且占比甚大。

    那些幻想着靠熬时间混资历获得升迁的官员,不由得都紧张起来。

    以前,官员们的政绩差距都不大。

    因为科举、农桑、水利等都是耗时很长的事情。

    但是施行此策略后,商税数目一目了然,偷奸耍滑者,必将原形毕露。

    此外。

    朝廷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扶持商人于边境榷场经商、以及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政策。

    此举,让商人们甚是兴奋,也让底层的百姓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

    此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人人都是趋利而行,豪强富户们自然都想着朝着更赚钱的地方钻。

    唯一感觉到郁闷的,可能就是那些慵懒惯了的官员们。

    为了官位,为了升迁,为了脸面,他们不得不从舒服的官衙走出来,做一做百姓的牛马了。

    ……

    与此同时。

    王拱辰连上十道奏疏请罪,称其乃是因疯疾犯上,脑中混沌,实在是无心之过。

    并已向苏良当面致歉。

    御医也称其气性太大,胸中肝气瘀滞,或患有疯病。

    依照宋制,台谏官不能因言获罪,不能无故贬出。

    若惩处,必须明示降黜原因。

    中书为王拱辰定下的罪名为:朝堂失态,行凶未果,乃大不敬,然身有癫病,应轻处之。

    但这一次,赵祯并没有打算轻判。

    自王拱辰因赵祯对滕宗谅贪墨案轻判而以居家自贬要挟后,赵祯便对其极度不满了。

    王拱辰并非无才。

    错就错在过于固执己见,错而不改,极度自负。

    总是认为御史台就他这么一位铁面台谏官,别人不是在结党就是在谋求私利。

    这是赵祯所厌烦的。

    最后,赵祯下令,降授王拱辰监广州军资库。

    王拱辰从三品的御史中丞,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从八品的监当官。

    这类监当官,比知县地位还要低。

    并且去的地方还是广州。

    广州即岭南区域。

    此时还是蛮荒穷苦之地,除了有荔枝可啖,比之汴京,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赵祯若以后想不起他,那王拱辰大概率是要在岭南终老了。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朝堂行凶。

    这次,谁也救不了他。

    一向与之交好的夏竦和陈执中,也未为他向赵祯求情。

    曾经力压欧阳修的状元,曾经将朝廷馆阁之才弹劾一空的御史中丞,曾经以一己之力令多名新政官员离朝的弹劾王者,就这样黯然地离开了朝堂中央。

    可能,以后再也回不来了。

    ……

    八月初七,台谏又新增三名官员。

    泗州通判赵,被天章阁待讲曾公亮举荐,成为谏院右正言。

    开封府推官范镇被举荐为殿中侍御史。

    另有知江州的吕诲成为监察御史里行,吕诲便是那个太宗朝“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的孙子。

    其中,赵三十八岁、范镇四十岁、吕诲三十三岁。

    三人皆年轻有为,言辞文章,皆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再加上御史中丞唐介、知谏院的欧阳修、监察御史苏良、擅于以法论谏的左司谏何郯,还有看似不显眼,但事事都做得甚是细腻的监察御史里行周元。

    当下的台谏,可谓是英才齐聚,在朝堂的话语权也逐渐加重。

    从台谏官的任职便可看出。

    赵祯深知官招商之策施行后,会出现一些问题,故而准备增大监察力度。

    此举,也意在让两府三司的相公们在处理公事时认真起来。

    台谏,乃是制衡相权的利器。

    唯有君权、台谏、相权,三方相互制衡与促进,朝堂才有可能变得欣欣向荣,大宋才能昂头向上走。

    赵祯似乎又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