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阁录_第一章 能文能武的名仕高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能文能武的名仕高徒 (第1/3页)

    乾陵阁录:襄平元年六月十五日,拟擢升中书院婠入阁为官,封乾陵阁院士,各省各部均无异议,即时生效。

    陵安城内,城南榕树边茶楼外的露天客桌,两个书生模样的人正在喝茶闲聊。

    “你听说了吗,襄平王即位后的第一次两阁选拔马上要张榜了!”

    “当然听说了,中书院那个窈窕学士,这次铁定入阁了。既有风姿绰约,又有满腹才华,善兵法谋略,承名家剑法,如此刚柔并济,文武双全,君子好逑啊。要不你以为襄平王能相中她?”

    “你可别乱讲,小心闪了舌头,一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流学士,不但力挫龙渊阁银牌校卫,而且做实了驿站命案的证据,我要是朝堂中人,我也高看她一眼。”

    刘氏一族,发源于内陆中原的陵州,凭借出色的统帅才能和地利环境,仅仅五年便从周边的外族手中夺过一片天下,称霸一方。天下初定,刘诞自立为信王,建国号为襄,定都陵州陵安,随后以陵州为中心,设立岐、凛、淮、钧、杊五州,敕封功勋显赫的文武将官出任太守和刺史,掌管各州军政;同时颁布政令大兴畜牧农耕,休养生息,不消几年,国力大增,外族摄于刘氏英武和襄国的强大,不敢贸然进犯。襄信十五年,天下安定,国力强盛,但刘诞深感自己疲于应付朝政,力不从心,欲闭关清修,颐养天年,遂传位于独子刘澄,是为襄平王。

    襄平元年,平王刘澄正式从信王刘诞手中接管六州统治权,辖下五州太守率队携礼来贺,气派非凡,齐赞天下盛世,富强安康。襄平王即位后,为延续王国活力,也为了组建自己的朝臣集团,襄平王令政务省下属的乾陵和龙渊两阁于七月前完成人才选拔。

    文有乾陵,武有龙渊。这两阁权利虽不大,但名声却不小。在襄国治下,若想入朝为官,必须得经过这两阁的选拔,入得阁来,方有官位。选拔方式分为举荐和探访。所谓举荐,就是各朝中下属机构通过考核择优的方式进行筛选,将选拔名单推送入阁,供两阁主司郎中审查、挑选、议定后,张榜昭告。所谓探访,则是由两阁主司郎中根据收集到的坊间传闻、贵族后裔、长官钦点等方式确定人选,亲面审查通过后,张榜昭告。

    举荐是较为公开的方式,但是人选受限于朝中下属机构,途径单一,竞争激烈,没有些实力恐难入荐;探访则较为隐秘,王公权贵,在野名仕皆有,一旦被两阁列为探访目标,基本等于保送入阁。但有意思的是,通过举荐入阁者更珍惜仕途;而通过探访入阁者,不乏随心所欲,闲云野鹤之辈,辞官归野,甚至婉拒亲面审查者,十有七八。

    这些有实力拒绝两阁的人,基本都是在野名仕,绝非泛泛之辈。偏偏两阁也有自己的脾气,探访遭拒的,决不再访。正是这识人的门路和傲娇的脾气,成就了两阁的名声。

    随着两阁选拔的次数增多,被排除在探访名录外的人也越来越多,渐渐的,王公权贵已悄然霸占了探访名录,因此,两阁主司和信王也达成了不成文的默契和约定:重举荐而轻探访。

    这对于崇尚自由的在野名仕无关紧要,但对于越来越多有心入仕的王公权贵来说,原本一条平坦宽敞的捷径大道,因为选拔方式的偏向改变,而变得前途未卜,实属不利。为此,王公权贵们会通过打通关系,将嫡系安插进朝中下属机构,靠举荐和探访均沾的双保险,确保能够顺利入阁。

    如此一来,通过举荐入仕之路,变得更加困难和狭窄。

    婠,淮州人士,襄信十四年进入中书省下属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