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第五章 不妄作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不妄作劳 (第1/2页)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素问·举痛论》

    “不妄作劳”之“妄”是随意、胡乱之意,意即不要过度、胡乱劳作。《黄帝内经》认为,人过劳过逸均会导致人体气血筋脉的损伤,在《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语,认为过多用眼视物则伤血耗血,因为肝藏血,开窍于目,目视物之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久卧床不起则导致气无以生而伤气,引起气虚;久坐不动则导致肌肉气血瘀滞,肌肉失荣,伤及肌肉;长久站立则使骨骼劳损;长途行走则伤及筋脉。其中久视、久立、久行均为过劳,而久坐、久卧则为过逸。但生活中,人为衣食住行而操劳、为功名利禄而奔波者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少,因此,《黄帝内经》尤其提醒养生要防范过劳为患。

    过劳为患,就实际情况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即过度体劳、过度心劳、过度房劳,三者过度,皆可伤人。

    一、过度体劳——运动员并不健康

    适度的运动、劳作对生命的健康是必要的,但体劳过度会导致气血耗伤,损人筋脉,反而易于导致疾病,缩短寿命。《素问·举痛论》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我们过量运动、劳作时,最容易出现的身体反应是气喘与汗出,“越”是散失,《内经》认为,气喘则耗伤肺气,汗出则耗伤卫气,故言“内外皆越”,即人体之气从内外散失。因此,过度体劳、运动,可导致人体之气耗散而出现相应的劳损。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两类人都很难长寿,一是职业运动员,特别是中国那些从事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一是从事强体力劳作的民工,如搬运工、挑夫等,多数退役或年事稍高即一身伤病,也很少有长寿的,这就是劳力太过所致。

    所以,中国传统的健康、养生理念和行为并不主张过度运动,中国古人创制的各种健身法术,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等,都是动作和缓,不急不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这与西方的健身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的健身方式多数是剧烈运动型的,如网球、篮球、羽毛球等。这种从理念到方式的差别可能与中国古代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受取象思维的影响,古人在认识自身时,习惯于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取得一定的感性经验,然后对人体进行类比。运动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但运动的程度怎样对身体更有益、寿命更长远呢?古人通过长久的观察,发现在自然界生存的品类繁多的各色动物中,有的善跑喜动,如马、鹿、豹子等;有的善伏喜静,如龟、鳖等。但那些喜欢运动、善于奔跑、运动量大的,却并不是自然界各种动物中最长寿的,寿命最长的动物却是不善于运动的龟、鳖之类。因此,古人受此启发,创制的养生法术皆倾向于以静制动、动静相兼。当然,东方、西方的健身法哪类更好、更科学,我们一对比就知道,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跑步、打球等出现猝死的情况,但打太极、做八段锦,永远不会出现这种意外,并且,对身体的健康更有益。我们生活中所见的长寿老人,多数是性情安静、不急不躁,也并不善于运动,可见,静养有时比运动队身体更重要。

    二、过度心劳——忧思伤心

    心劳就是思虑过度,是劳心太过,《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灵枢·百病始生》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故思虑过度易于引起的人体内在的紊乱或损伤是:一则导致气机郁滞,即“思则气结”,临床可以见到气结滞于不同部位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结于咽喉出现梅核气,症状可见咽中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结于胃脘出现心下痞,表现为胃脘部痞闷不舒;结于胸胁,则出现胁下胀满、疼痛;结于乳腺则出现乳房胀痛、结节等。以上皆为抑郁症的躯体表现,现代医学称之为“躯体感觉障碍”。在情绪上的变化则可以见到气郁引发的情绪低落,胸闷,失眠等,即过思可以出现抑郁症。二则导致心气受伤,即“忧思伤心”,临床可见胸闷、心悸、头晕、记忆力衰退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