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灵的觉醒:梁晓声经典散文_关于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孝 (第1/3页)

    ——写给九十年代的儿女们

    有位大二的文科女生,曾在写给我的信中问——“你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许多人,为什么一谈起自己的父母就大为动容呢?为什么对于父母的去世往往那么悲痛欲绝呢?这是否和你们这一代人头脑中的‘孝’字特别有关呢?难道人不应以平常心对待父母的病老天年吗?过分纠缠于‘孝’的情结,是否意味着与某种封建的伦理纲常撕扯不开呢?难道非要求我们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背负上‘孝’的沉重,仿佛尽不周全就是一种罪过似的吗?……”

    信引起我连日来的思考。

    依我看来,“孝”这个字,的的确确,可能是中国独有的字。而且,可能也是最古老的字之一。也许,日本有相应的字,韩国有相应的字。倘果有,又依我想来,大约因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的渗透有关吧?西文中无“孝”字。“孝”首先是中国,其次是某些亚洲国家的一脉文化现象。但这并不等于强调只有中国人敬爱父母,西方人就不敬爱父母。

    毫无疑问,全人类的大多数都是敬爱父母的。

    这首先是人性的现象。

    其次才是文化的现象。

    再其次才是伦理的现象。

    再再其次纳入人类的法律条文。

    只不过,当“孝”字体现为人性,是人类普遍的亲情现象;体现为文化,是相当“中国特色”的现象;体现为伦理,确乎掺杂了不少封建意识的糟粕;而体现为法律条文,则便是人类对自身人性原则的捍卫了。

    在中国,在印度,在希腊,在埃及,人类最早的法案中,皆记载下了对于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者的惩处。

    西方也不是完全没有孝的文化传统。只不过这一文化传统,被纳入了各派宗教的大文化,成为宗教的教义要求着人们,影响着人们,导诲着人们。只不过不用“孝”这个字。“孝”这个中国字,依我想来,大约是从“老”字演化的吧?“老”这个中国字,依我想来,大约是从“者”字演化的吧?“者”为名词时,那就是一个具体的人了。一个具体的人,他或她一旦老了,便丧失了自食其力和生活自理的能力了。这时的他或她,就特别地需要照料、关怀和爱护了。当然,这种义务,这种从人性的最温馨的本能出发的义务和责任,首先最应由他或她的儿女们来完成。正如父母照料、关怀和爱护儿女一样,也是从人性的最温馨的本能出发的义务和责任。源于人性的自觉,便温馨;认为是拖累,那也就是无奈了。

    人一旦处于需要照料、关怀和爱护的状况,人就刚强不起来了。仅此一点而言,一切老人都是一样的。一切人都将面临这一状况。

    故中国有“老小孩儿、小小孩儿”一句话。这不单指老人的心态开始像小孩儿,还道出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形态。倘我们带着想象看这个“老”字,多么像一个跪姿的人呢?倘这个似乎在求助的人又进而使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老母,我们又怎么能不心生出大爱之情呢?那么这一种超出于一般亲情之上的大爱,依我想来,便是孝的人性的根了吧?

    不是所有的人步入老年都会陷入人生的窘境。有些人越到老年,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家族中,越活得有权威,越活得尊严,越活得幸福活得刚强。

    但普遍的人类的状况乃是——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尤其到了不能自食其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生阶段,其生活的精神和物质的起码关怀,是要依赖于他人首先是依赖于儿女给予的。否则,将连老年的自尊都会一并丧失。

    寻常百姓人家的老年人,依我想来,内心里对这一点肯定是相当敏感的。儿女们的一句话、一种眼神、一个举动,如果竟然包含有嫌弃的成分,那么对他们和她们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老人对这一点真是又敏感又自卑又害怕啊。

    所以中国语言中有“反哺之情”一词。

    无此情之人,真的连禽兽也不如啊!

    由“者”字而“老”字而“孝”字——我们似乎能看出中国人创造文字的一种人性的和伦理的思维逻辑——一个人老了,他或她就特别需要关怀和爱护了,没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