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清1845_第174章 确定关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4章 确定关税 (第1/2页)

    三大政策的实施,对于未来的汉王府而言,将会具备极大的好处,尤其是在政治上,等同于向所有人宣告一点,即汉王的眼光将绝不会仅仅局限于粤省,而是放眼天下。

    对于清廷而言,则是赤裸裸的挑战,对于人心的一次试探。

    当然,做事是需要花钱的,尤其是收买人心更是需要花大价钱,可想而知随着复汉军进军粤省的过程中,将会执行之前在广州的政策,愿意投奔大清的就赶紧跑路,但是只允许带走五两银子,而剩下的人就得剃辫,当汉王爷的好百姓,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收缴大量的财产会充入国库,成为汉王府的根基。

    在汉王府正式会议结束后,赵源又召集了一场仅限于核心人士参与的会议,其中主要人群就是赵家,潘家,复汉军高层,还有左宗棠、亨得勒等人,这一次赵源派人拿出来了一摞厚厚的文档资料,它们都是复汉军攻克广州后所收缴的人口皇册和田亩鱼鳞图册,还有一些则是记载了矿税、商税、茶税等等税种的数据,是攻下广州后最大的收获。

    之前那段时间里,赵源一边找人在核实上面的数据,修整一些错误和过时的信息,填补上一些最新的信息,也算是忙碌了许久,直到西江之战结束后这才将得到了一份相对可信的资料。

    说白了,这些资料就是目前整个广东的财政税收底账,属于这个时代一等一的核心机密,也只有目前在场的少数人能够知晓。

    “这些就是咱们接下来吃饭的所有家当,必须要好好清查一番,主要是核定所有的田亩数据,咱们不比伪清家大业大,这点地盘得好好的核查一边,我相信一定有大量的隐田藏在了民间。”

    赵源继续道:“当然,田赋再怎么收,按照广东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收不了那么多钱,因此咱们发展的重点在于工商,还有就是关税,不过这一点咱们需要确定一个好的制度,才能收好关税。”

    在关税这个问题上,大清几乎毫无建树可言,将好好的一个聚宝盆做成了要饭花子,后来还是在洋人的帮助下,才梳理出来一个近代的海关制度,可谓失败至极。

    清廷的关税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内地关,一是海关。内地关设置于内地,专征内地往来商品的通过税,又分为户部管理的户关和工部管理的工关,户关主要征收衣服税、食物税、用物税和杂物税四种,工关则主要征收竹木船料等税。

    海关就很好理解,大清一开始也只有四大海关,后来只剩下了粤海关一处,是征收外商进出口税的唯一口岸,但是由于粤海关制度极其腐败,税收采取行商包税制度,使得粤海关一年下来也只征收不到九十万两白银,而全国所有的关税则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万两左右,只有盐税的一半。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大清的关税尤其是海关税本来会一直这么烂下去,但是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原本独立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其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行商制度被废除,实行五口通商和领事监督制度。

    五口相继开埠通商以后,清廷被迫在海关税中增加了“值百抽五”的关税原则,并且开始加入了外国人员参与海关管理,不过此时由于五口海关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关税管理机构,于是便设立领事监督制度。

    领事监督制度指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人员,监督本国船只报关以及纳税等事项,从而防止海关人员进行贪污,是废除了公行制度后对外商进行约束、阻止走私活动的办法,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外商权益,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通商口岸的贸易环境。

    但问题是,这一制度由于中西混合,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环境,因此在后来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贪腐行为,且各国领事为了不使本国商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会利用特权来放纵本国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这一制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小刀会运动占领了上海,摧毁了设在英租界内的海关大楼,导致清廷无法控制上海海关,于是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兵备道记名按察使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开启谈判,决定组建税务管理委员会,由领事馆任命委员,名义上负责协助清廷海关督办管理海关,但是实际上彻底掌控了海关的大权。

    在该协议中,外籍税务委员负责监督海关履行各项职责,所属各海关、各置正、副税务司,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