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二百七十八章 原委始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八章 原委始末 (第2/5页)

海禁政策的控制下和欧洲人东来的侵扰下,再次步入海外贸易的萧条境地。

    明清易代之初,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以及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

    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

    像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

    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此后闭关政策更加严厉,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

    显然,从明清到清前期,更准确的说是从明中期欧洲人地理大发现到清代鸦片战争前这段时间,正是西欧资本主要崛起并向世界扩张,从而引发了世界传统政治格局大变化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下那些力争海权,重视商业和海洋贸易的国家。

    如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后来的英国,都是通过这一途径都走向了世界大国的道路。

    而反观中国,这个当时并不具备航海技术和发展海洋贸易内部动力的世界文明古国,却在这段时间里与时代潮流相悖,采取了固守海岸。

    某些时期甚至是禁止海外贸易的保守主要政策,其原因就是之前所说的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是在先秦战国时期就已提出并形成了体系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秦汉以后,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信奉和推行,成为中国封建历史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封建后期,尽管随着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传统的轻商思想受到了挑战。

    到明清时期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但是以农立国,重农轻商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改变。

    在传统的轻商思想下,商业是得不到大力提倡,更不能过分发展以致冲击本业的。

    这种思想在中国封建时代已根深蒂固了,而这种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及政策主张与当时同时代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潮流是南辕北辙的。

    地理大发现以后风靡西欧的主流经济思想的重商主义,各主要航海国家无不强调商品流通和贵金属的输入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

    无不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积极支持海外商业的发展。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贸易,荷兰人的“海上马车夫”时代以及英国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都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实现的。

    中国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在这样一个时代却仍在高唱“强本抑末”的老调。

    当然不可能指望他们实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了。

    此外就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

    的确,传统的“华夷”观念也是导致明清时期实行保守主义的海外政策的一个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