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_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第1/3页)

    商鞅的变法,让秦国空前强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为君,拥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称商君。

    这个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只拥有商於之地税收权,行政权、土地权还是国家的,而且封君只传两代,到第三代就得交回国家。

    战国时很多国家都有封君,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俗称战国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国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赏活动。

    郡县制的结果就是贵族势力减弱,国君势力增强,实际上就是由封建制转变为中央集权。

    分封制的结果是分权,国家实际是由贵族联合统治,国君一个人说了不算;而郡县制的结果就是集权,全国的权力集于国君一身,其他的官员全都成为国君的打工仔,国君可以任意栽撤杀罚。

    这样一来,秦国的贵族开始消亡,国家的实力大大增强。可以这样说,秦国是集全国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国,只是贵族在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商鞅的变法,受损最大的是原有的贵族。

    和楚国一样,等支持变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国的贵族就起来讨罚商鞅;和吴起一样,商鞅最终也被车裂。

    但和楚国不一样的地方是,秦国并没有因为商鞅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废弃了,而是延续下来继续执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把制度推向全国。

    与郡县制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

    商鞅认为,要让人民好管、听话,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点,像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太聪明了,不好管,你让他杀人,他会跟你讲仁义,你让他使诡计,他骂你没道德。

    还有一个,老百姓最好别有钱。

    “民富则国弱,民弱则国富”。

    因为如果老百姓一旦有钱了就没人玩命上战场了。

    利益的刺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才会为了改变命运去玩命,去打仗,也没闲功夫去琢磨国家的政策是否合理。

    所以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一个偶然的举动,这个行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为了控制言论,实行愚民政策。

    后世的帝王鉴于奏朝亡得太快,没有像奏始皇那样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采用了“外儒内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抚人心,骨子里还是法家那一套。

    商鞅的那一套,并没有随着奏朝的灭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时达到极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汉朝,项羽想要恢复分封制,刘邦想搞郡县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

    最后在汉初立国的时候,搞了个折中的半分封半郡县的国家。

    这种斗争,最终以汉武帝的推恩令为止,分封制彻底消亡,华夏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几千年轮回。

    到底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

    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就可以看出,自罗马帝国覆亡后,没有实现大统一的集权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民主国家,倭寇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这里生根发芽。

    相反的,华夏的中央集权之下只会带来政权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来,陷入一个死循环。

    也有人说,华夏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也许华夏就能发展出资本主义。

    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妄想。

    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资本主义,顶多算是小作坊。

    集权的土壤也产生不了民主思想。

    就算满清不入关,李自成当了皇帝也只是又一个循环,还是一切推倒了重来,并不会比明朝进步。

    封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天然的会产生资本主义,而民主也是各种势力角力后妥协的结果。

    汉武帝的推恩令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平分,这样资本被分散,越来越小,产生不了资本主义,只能产生小作坊。

    周朝的时候,国君会经常跟卿大夫妥协,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