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1000问_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第1/11页)

    上篇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童年经历是梦的重要来源吗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

    弗洛伊德说过:“遗忘的机制,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暂时遗忘,都是当时出现的潜意识的一股怪思潮,阻挠了名字的有意再现。

    在被阻挠的名字和阻挠该名字的症结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始就有的关联,或者是一种经由表面关系而形成的(也许是经过人为的方法)关联。

    避免唤醒记忆中的痛苦,是这类阻挠的动机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在歇斯底里病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

    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详尽地重现童年生活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了如指掌。

    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已从记忆的王国里消失殆尽。

    只要我们仔细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而忘记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

    然而,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

    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

    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

    这是一种偶发现象,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表现出来的。

    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

    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冒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上(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连带关系),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冒现的条件(如意识注意力的暂时分散等),它们就可以冒现出来。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冒现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片断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装了的)。

    意识绝不容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纵有偶然机会它们也只能零碎地表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童年的遮蔽性记忆的例子,说明这一记忆所隐含的内在意义。

    有位二十四岁的青年,梦到了一幕五岁时的情景:在花园的凉亭里,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个矮凳上。

    她正教他认字母,他觉得自己很难分清字母“m”和“n”。

    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诉他如何区别二者。

    姑姑说,“m”这个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笔。

    这段完整的记忆意味着什么呢?

    是不是表明这个青年从小就好学,而且即使到长大后也仍然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学习的那段印象?

    可是为什么他只偏偏记住了这一段?

    为什么记得如此完整而清晰?

    就连这位青年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遮蔽了童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即儿童想要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几乎为大多数儿童所共有。

    显然,这位青年在童年时也有这种好奇心。

    弗洛伊德说:“就像他想分清m和n这两个字母一样,后来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这方面也能教教他。

    一旦他发现,两方面的差别很相似——男孩也只是比女孩多了那么一部分,他才记住了孩童时期的那种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发现,潜意识在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冒出头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