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第三章 食饮有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食饮有节 (第1/16页)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爽口之物终必作疾,快心之事过必为殃。

    《寿亲养老新书》

    告子曰“食色,性也”,认为人有两大本能欲望——食与性。凡是本能的欲望,从健康的需求角度,都应进行限制,因此,《内经》提出了“食饮有节”的养生要求,即对饮食要节制、控制。《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文表达的是关于疾病发生的观念:“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种疾病观同样也适合于饮食导致疾病的认识,即当饮食在某方面存在太过时,它就会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这种太过,包括饥饱的无度、寒温的失宜与五味的偏嗜。

    一、寒温适宜——寒不冰齿,热不灼唇

    (一)饮食过热——食道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言“寒不冰齿,热不灼唇”,适宜的饮食温度是保护胃肠健康的前提,过寒过热的饮食对人体都是不利的,都容易损伤人体的健康,其中饮食过热是导致食道癌发病的最重要原因。食道癌发病在世界地域性非常强,欧美国家食道癌发病率极低,美国人得了食道癌都得送到中国这儿来治。为什么,因为中国人食道癌最多,中国又以河南、山东鲁西南为主。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与这两个地域的饮食习惯有关。河南、山东均有喝玉米粥的习惯。玉米粥、小米粥就是玉米、小米磨粉做成,这种粥类散热非常慢,喝的时候往往很烫,如果一天三顿饭都喝这种粥,就很容易造成食道上皮损伤,导致食道癌。欧美国家食道癌患病率低,也与他们喝热饮、喝热汤类少有关,欧洲人餐桌上很少见到热性饮品,多是冷饮,因此,食道癌就很少。

    (二)饮食寒凉——我们的体质就是这样变差的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晨起空腹喝一杯凉白开,既可以调节内分泌,又可以润肠通便,排毒养颜,将其称为“生命水”,认为这是养生保健的一个好方法。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在按照这个说法做。但这种习惯究竟对我们的健康是否真的有利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一下人靠什么活着,明白了这个道理,喝凉水的习惯对人体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1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我们都知道,由于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中国的北方形成了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动。在这种季节的交替中,不仅气温呈现出温、热、凉、寒的变化,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也呈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在气候温暖的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在气候炎热的夏季,生命变得繁茂、强壮;在气候变冷的秋季,植物开始凋零;到了寒冷的冬季,不仅植物枯萎,很多动物也处于冬眠的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万里冰封的冬季,往往是寸草不生的;而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则草木茂盛。这就说明,生命的存在是以太阳为根本的,俗话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向阳草木易荣,背阳草木易衰”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把太阳产生的这种温暖、明亮的光照,生命又赖以存活的东西称为“阳气”。

    其实,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自然,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依靠阳光温暖的照射一样,我们体内的脏腑、经脉、气血等功能活动,或者人类生命的维持,同样也依赖人体的“阳气”,这种阳气的温煦,是生命存在的前提。而人体的这种阳气,又是很虚少、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损伤。明代浙江绍兴有个大医学家名张介宾,就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以及其虚弱易损性,说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宇宙如此博大,所有的生命所依赖的太阳也不过像一个小小的药丸,以“一丸红日”来说明自然界阳气的珍贵;而我们人体所依赖的阳气,只有一息,亦足见其小、其量少,说明人体阳气的不足。所以,人体阳常不足,阳非有余,为了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长寿,就要好好呵护我们身体中的阳气。

    2阳虚了,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

    所以。我们人体的阳气,是我们的生命之气。严格说来,阳气损伤后,可以导致人体所有系统、脏腑、经脉、肢体等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症。因此,要及时了解人体阳气的状态,判断自身阳气是否充足。那么,阳气虚会导致身体的哪些变化呢?

    1)手脚冰冷

    《内经》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认为四肢是诊断阳气状态的根本。因此,阳虚的人,首先会表现为手脚冰凉。当然手脚凉也有程度的不同,仅冬天脚凉,这就是阳气稍微有点虚;春秋冬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